“这个我回答不好”
我有个同学,住在回龙观,她每天挤不上十三号线,只好想到买车,可是买了车没地方停,只好蹭邻居的车上班,每天五点半,冷风里站人家楼下等着。晚上七点再打车到人家单位,在冷风里站人家单位下等着。到了家就只剩睡了。
陆化普把回龙观、天通苑、通州都叫睡城,“城市结构问题。大家工作都在市里,离得远,回家只剩睡觉时间了,轨道运输能力有限,必定成这样。”
我不太明白,“在做睡城规划的时候,难道没有考虑到交通的问题吗?”
“可能有它的原因,比如说现在北京市内住房极度困难,急需疏散一部分人到外面去,大家要考虑当前主要矛盾,没有精力考虑我们交通会不会出大问题,如何来解决它,目前这种层面的分析还没有。”
这个层面的分析没有?我问:“你们的工作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但是由于这样一个脱节的规划模式,交通规划发现了问题,无法反馈到城市规划上面去。所以很被动。”
“那现在我们的城市规划讨论时会要求做交通影响性的评价吗?”
“会。”
“必须要做?”
“要求。”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像您所说的,大量项目实际上是在明确知道会有不良影响的情况下还继续建设的?”
他表情挣扎,欲言又止:“这个我回答不好。”
“他们在深刻反思,我们还在继续走这条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