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胀预期来势汹汹 防通胀成重中之重
2010年岁末,以食品为代表的物价指数突然快速上涨,已远远超出人们此前的预期,以10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看,4.4%的水平已经创下25个月来的新高,而11月份更是达到5.1%的高位。在去年三季度,有关部门还对全年3%的通胀目标充满信心,如今看来全年3%的通胀目标基本上已经失守。2010年7月份以后,控物价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和街谈巷议的热点,“豆你玩”、“蒜你狠”、“苹什么”、“姜你军”、“油他去”……轮番登场,一波接一波的“娱乐”大众生活。与“涨”声一片对应的是政府的调控不断,从5月的“打击投机”到8月的“投放储备”,从11月20日的“国十六条”到“准备金率上调”,多部门“补贴、限价”的联控旨在给“菜篮子”“米袋子”减负,保证基本民生需求。2011年,物价上涨依然会是老百姓“钱袋保卫战”的首要问题,流动性过剩、输入型通胀压力、劳动力价格上涨这“三把火”,将是导致物价持续“高温”的主要原因。可以预计,控制物价将会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从关系,打出“组合拳”。
五、央行精准出手 两次“意外”加息恰到好处
中国人民银行12月25日晚发布公告称,自26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是央行继2010年10月20日之后的第二次加息,也是自中央宣布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来的首次加息。2010年即将过去,正当市场以为年内不会再加息时,加息的“靴子”却意外落下。此前央行于10月20日完成近三年来的首次加息,两次加息都是不期而至,又都恰到好处。对于2010年首次加息,尽管来得有点突然,但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表示,加息对中国经济正逢其时,这对于控制通胀预期、扭转“负利率”非常必要;2010年第二次加息则凸显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在物价高点到来之前就加息,货币政策紧缩操作明显提前,有利于降低社会对2011年物价过快上涨的担忧。
六、“最不意外的意想不到” 中国GDP超越日本
2010年7月,中国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国实际上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8月16日,日本政府首次公开承认,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已经被中国超越。2010年第二季度日本名义GDP为1.288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的GDP为1.339万亿美元。从单季度数据看,当季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中国GDP超越日本,应该是“最不意外的的意外”,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5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为9.1%。由于日元对美元升值等因素,当年中国GDP总量略低于日本。初步预计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有望超过3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4000美元。这就意味着,日本将保持了40多年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让给了中国。
七、中国车市持续火爆 大城市“摇号”
2010年11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一组数据再次让世人感受到中国车市的热度:2010年1-10月,中国汽车产销1462.38万辆和1467.70万辆,同比增长34.49%和34.76%。截止到10月底,2010年1-10月汽车销量已超过去1364.48万辆的全年销量,再创新高。而汽车销量34.76%的同比增长,更是大大超出年初时社会各界10%-15%左右的增长预期。1个月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1到11月的汽车产、销量都超过1600万辆,同比增速双双超过33%,预计全年汽车产销量将超过1800万辆。继2009年后,中国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新车销售市场。2010年更吸引眼球的车市和民生新闻是,饱受堵车之苦的首都北京在全国大城市中首先公布治堵方案。根据方案北京市将实施小客车数量调控措施,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摇号方式无偿分配小客车配置指标。方案出台后,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国内多个大城市关注北京治堵新政,北京车市更是在“史上最严厉治堵方案”出台前后上演岁末抢车热潮。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