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岗位无高低
一位来自中国最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向唐应律提出了“天价”的薪资期望,他认为即便是从事基层岗位,凭借自己的学历背景,也应该有高额的报酬,只有这样,自己才不至于“跌份”。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亢雅军认为,正是这种观念,让不少大学本科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最基层的岗位。
甄源泰研究员对此进一步分析说,中国传统的“品位管理”的思想决定了人们对岗位有着根深蒂固的定位。“什么人做什么事,等级观念很强。”
而这种“品味管理”的痕迹不仅仅存在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也仍然没有销声匿迹。
典型的例子是,以前中国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一毕业就会进入到干部序列中,他们不必也不能去从事最基层岗位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远离了服务行业的工作。
这一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开始崩溃,但观念的转变速度远远不如其崩溃的速度。
崔轶雄发现,大学本科毕业生从事基层岗位,最大的障碍来自于他们的父母。在对员工进行“家访”时,崔轶雄了解到,能够在基层岗位上坚持下来的,其父母是他们最坚定的支持者;而不能坚持的员工,大部分是由于父母反对其从事基层岗位。
“就业是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等价的利益交换。”甄源泰指出,公司的确利用了其买方力量进行招聘,但同时员工也“有意愿”、愿意从事公司提供的工作,这是一个由供需关系决定的结果。
“教育的普及也是传统观念被打破的原因。”令亢雅军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在海外受过教育的申请者对工作的期望值明显更加合理。
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有过在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丝芙兰店铺工作或者业余兼职的经历,“拿了博士研究生的文凭也不是就要到研究院工作的”。这样的观念让“海归”申请者更加务实。
甄源泰预计,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服务业比重的加大,所谓的蓝领阶层的比例将逐步变小,而白领阶层的比例将逐步增大。
这意味着服务业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其专业性越来越强,整个社会不再以大学本科毕业生服务于基层岗位为奇。
“年轻人没有认清自己想要什么之前,其实可以先试试看,以便于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唐应律建议说,在现阶段,从事基层岗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该少一点浮躁,多给自己一点时间,为长期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