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羡慕百万年薪
“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非常少,有统计数据说仅仅是1%。”施楠也认为,大学生不要轻易放弃学业,而盲目地去进行创业。然而,他却是一个典型的,并有所成绩的大学生创业者。
可以说,施楠是创业大学生中为数不多的幸运儿,至少,在北大校园里,提起大学生创业者,他算是小有名气的。
2002年,施楠考入北京大学,就读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这对国内很多学生来讲,能进入北大念书,是自豪的。
但是,施楠并不满意。用他的话来讲,“这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学起来费劲不说,成绩也不是那么理想,后悔高考填志愿时,没能够自主选择。”
在上课之余,施楠对刚刚在校园普及的计算机产生了很大兴趣。在为自己购买第一台计算机时,机缘巧合,认识了做计算机校园代理的两位师兄,在随后的接触中,他与这两位师兄关系处得非常好,于是,施楠也加入了计算机校园代理行列。
“在北大BBS等论坛上发帖子,是我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施楠说,经过宣传,在校园里做计算机代理,非常顺利,“当时,这份兼职的工作能让我每个月创收3000元。”
随着校园的业务越来越大,施楠和他的师兄与上级代理公司开始发生利益上的冲突。“我们销售量越大,当然希望提成越多,这势必会影响上级代理公司的收入;再加上上级代理公司对自己校园客户的售后服务也不好。”施楠回忆说,从2004年下半年时,矛盾就开始激发了,他和师兄们便开始琢磨着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
“成立公司,给自己干。”三人最后达成一致的决定,2005年10月份,成立了北京莘莘动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做校园计算机销售、装机、售后等其他软件硬件的销售。“经过两年的发展,公司正式员工由最初的3人扩展到8人,目前尚不包括分布在北京各个校园的学生代理,销售规模也由以前的100多台每月上升到600多台,业务范围也逐渐向社会客户扩散。”
作为公司的副总,施楠主管免费送货、装机和售后,公司开出的基本月薪是4500元,“年底分红就不说了,保密!”施楠笑着说,同班同学中,最高工资有拿到百万年薪的,也有几十万的,但他并不羡慕。
“其实,我并不赞成大学生创业,认真读好书就不错了。”施楠说,除了对创业者本身素质要求非常高外,还需要资金、商业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比如说他就得到家里的很大支持,能够免费住在家里,不用为基本生活担忧,能够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中去;另外,母亲是有自己的公司,常常鼓励自己,并得到许多指点。“自己走上创业之路,与个人兴趣有关。”
创客联盟的实践
有统计称,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仅为1%。
尽管在大众眼中,大学生创业成功者屈指可数,苏龙泽、潘忠剑和韩宇翔等人还是愿意“飞蛾扑火”。
“给别人打工没意思。”去年毕业的北大金融系苏龙泽告诉记者,换了好几家投行和基金管理公司,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找一份工作不难,关键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令苏龙泽感兴趣的是,在北京每个校园里,都有一批创业欲望的大学生,如果将这类群体作为自己的目标客户,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市场和人脉资源积累。
很快,苏龙泽找到了志同道合者——潘忠剑和韩宇翔。这两位新成员都有很好的商业嗅觉和敏感,从小就开始摆地摊,暑假做小生意,一直到清华大学。“我一边读书,一边还帮人做海报、印制广告画册。”韩宇翔说,他是温州人,父母经商,受家庭影响比较大。潘忠剑也是如此。
于是,三人便筹划财富新贵商业会馆,又叫创客联盟。今年2月份,创客联盟运行,每隔一段时间,便将各高校创业者集合到一个地方,大家讨论有潜力的项目和市场。“我们从最初几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几百人,曾数易聚会地点,从北大泊新地咖啡厅到清华独峰、到清华食堂、最后有了自己固定的会馆。”
从苏龙泽口里得知,这一段历程,三个人总共投入了近20多万元,会馆的房租每月在7000元左右,并配备了不少设施,包括会议桌椅、小图书室等。“只要是会员,谁都可以借书,而这些书都是大家捐赠的。”
韩宇翔告诉记者,下一步会馆将吸收更多创业会员,并开始征收一定的会员费,定期举办创业交流会和名师讲课。“现在我们一直在亏损,但并不代表我们创业失败,关键是如何看待成功的标准。”
“即使失败了,在踏出校门之前,我们还是学到了不少经验和管理技巧,”潘忠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获得的任何经验和个人素质提高,都可以算是成功,起码可以为第二次创业奠定基础,比如说,创业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一个执行力强的协作团队;一项完整的商业策划案等。
“刚进大学时,我的生活费是每月5000元,现在做创客联盟后,我的生活费用最多是每月500元。”韩宇翔补充说,在创业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处理很多事情,尤其是一些需要实际面对的问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