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团队“让人恨铁不成钢”
北邮世纪学院蔡星同学是该校第一个在北京注册公司的大四学生。世纪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洪告诉记者:“校内与蔡星的‘白菜帮’工作室一同诞生的创业社团有十四五家,但至今只有他这家成功走向市场,并发展为阅尚创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北京朝阳区中国第一商城与大兴区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设有办公场地。”
“学生创业团队经营成本低,但成员自我约束力差,管理成本高,效益低下。”蔡星说,以入校时初创的“白菜帮”工作室为例,起初两三个月,大家拿不到一分钱。后来,随着业务的增长,每人每月工资从9元增加到30元,再到100元、300元。
蔡星介绍:“相对于社会用人成本来说,这个还算低廉,但创业团队终始让人恨铁不成钢。”
首先,作为一个创业团队运作必须产生领导,过去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一下子难以适应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其次,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精神不尽人意。比如布置一项业务时,需要各路人马同时启动进程。当到达预定时间,“你会发现60%的人按时完成了,40%的还在半路磨洋工”。“一次两次还能谅解,但久而久之这种拖沓作风影响了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他说。
蔡星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团队规定晚上上班的时间是6点,但个别成员由于习惯问题总是要迟到一刻钟左右。其中一些成员就责问他:“为什么我们到了他没到,凭什么我们做这么多工作而他没有做?”
第三,难以利用经济杠杆刺激工作激情。部分大学生并不是因为缺钱来参加创业社团的,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朝哪个方向努力也不明确。他们不像企业员工,需要挣钱来养家糊口。管理上的奖勤罚懒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奏效,甚至有的同学拂袖而去说:“有书不好好读,为什么来这里受窝囊气!”
陈洪老师说:“‘80后’、‘90后’的个性比较突出,不服管理,一些创业社团因为内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常常闹得不欢而散。”这位从企业中来的老师就经常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扮演“和事佬”与“调停人”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