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一条街几乎成为装扮学校迎接领导视察的“面子工程”
前不久,北京一所高校学生创业团队计划承办一个全国性公益巡展。当他们到校外联系,以期得到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的支持时,有关方面要么就怀疑真实性、大学生团队有没有这个能力与资质实施,要么就不屑一顾,拒之门外。随后这个创业计划便不了了之。
万里学院今年已有140名毕业生从事实体公司经营。但在校长陈厥祥眼里,这个百分之一点多的比例“太低了”。
让大学生尝试失败并非坏事,关键是怕他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打消他们今后再创业的念头。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失败率高,除了市场客观规律外,贾少华把其归结是高校走入创业教育的误区所致。
前段时间,贾教授在国内部分高校创业一条街、创业园区走访时发现,办公桌与货柜都是学校提供的,甚至还提供启动资金等,“这叫什么鼓励大学生创业,简直就是行Cye.com.cn创业项目之名,做学校面子工程之实。”他说:“真正的大学生创业实战应该是自主决策,自己投资,自我管理,自负盈亏”。如果校方提供一切完备的条件,学生感受不到破产的风险,生存、倒闭无所谓,人的潜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目前办学观念与管理体制不改革的话,大学生创业永远是昙花一现”。贾少华提出,高校允不允许对创业实战的大学生进行个别教学,单独考试,网上交作业,甚至创业实践好的项目可以进行学分置换等问题,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
现在,大学创业一条街上缺乏真正意义的创业项目,大量的是一种创业训练,因此“短命”也是必然的。这位教授透露,“有的学校投入很大但成效很差,创业一条街几乎成为装扮学校、迎接领导视察的面子工程,获取上级更多拨款的‘钓鱼工程’”。
校园学生市场的天地太小,资源有限,与市场实战相距甚远,关起门来“创业”的前景可想而知。贾少华直言不讳地说:“不跳出校园的温室进行创业训练或实战,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永远是一个花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