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一个村官”:你的家人也有不少付出吧?你有过顾虑,想过放弃吗?
吴奇修:那是肯定的。我工作忙起来很少回家,女儿因为长时间见不着我,常和人说我只是她“梦中的爸爸”,这让我很愧疚。
条件艰苦是一方面,同时要承受世俗观念的压力,还要面对无端的非议,甚至经历生死考验。想想所受的冷遇与委屈,我有两次确实想一走了之,有一次甚至打起了铺盖卷,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我始终有个信念:坚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有良知、负责任、能包容、尚实干。
从基层选拔干部多听群众意见
记者:现在基层的大环境中,最不利于干部成长、发展的因素或现象是什么?
吴奇修:最主要的是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和干部选拔任用上的不正之风。
有极少数干部政绩观被扭曲,私心太重,把个人升迁看得高于一切,干工作不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些投机钻营者,不讲党性、不重品行、不干实事,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媚上”和“谋官”上,但现实中有的却屡屡得手,让正派干部寒心,为人民群众不齿。
记者:有读者也提出,师延林这么优秀,为什么20年来没有得到提拔重用?对基层干部来说幸福难道就只意味着“升官”吗?
吴奇修: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选拔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基层干部。但重要岗位毕竟“稀缺”,所以“提拔重用”永远只会惠及小部分人。有时基层工作的付出和回报不对等,关键是要破除种种束缚,让基层成为一个能展拳脚、干大事的地方,让更多人的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能在这里实现。当然,对长期扎根基层的优秀干部,要采取给予精神鼓励、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和医疗保障水平、选送培训提高等激励措施。
网友“潘多拉”:有些干部去了基层之后与群众“对接”不上,在基层“挂着”,基层群众不接受,他工作着也难受,您觉得原因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