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奇修: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在基层我最大的感受是:群众最真诚、最实在,谁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就支持谁,不切实际的花架子他们可不领情。
也有些人工作思路和方法不对,总摆出一副“机关”做派,不善于与群众打交道。刚到基层时,老百姓对我也抱着戒备心理。有人说,“他就是来镀镀金,我们要让他金镀不成,沾一身泥巴走。”我知道后什么也没说,而是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经过充分调研,做了几件老百姓渴盼解决的实事。慢慢地,村民们把我当成了自己人,什么掏心窝子的话都爱跟我讲。后来,有的村民一高兴就会使劲拍我的肩膀。
记者:关于基层干部培养选拔的导向和方法上,您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吴奇修:正确的用人导向,对基层干部的成长至关重要。要防止一些投机钻营的人把基层经历当提拔的“跳板”、赶时髦的“舞台”,要强化任期制,除非健康等方面的特殊原因,原则上要干满一届。要有科学考核机制,主要考察干部因地制宜发展一方、稳定一方的能力和政绩。
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也要多重视群众的意见。实绩突出、不怕艰苦、不计得失、执着坚守的“老实人”往往被“跑官要官”者掩盖,只有老百姓的口碑最有说服力。
“三门干部”有增加官僚化可能
网友“诗龙”:说实话,绝大多数大学生向往大城市的生活,面对基层的落差,有什么样的机制、体制能保证大学生扎根基层,而不是把基层当作跳板、过渡或是临时职业?
吴奇修: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基层需要他们,而这些年轻人也需要在基层历练。我觉得,基层最重要的是要靠事业留人,要让年轻人在基层找到成就感、幸福感。当然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激励措施。
记者:现在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大学毕业生,走出家门就进了校门,刚踏出校门就进入机关门,被称为“三门干部”。
吴奇修:“三门干部”由于没有全面了解基层的机会,对基层缺乏深刻、清晰的认识,很难有针对性、实效性、创造性地把党政机关的政策和措施贯彻落实到基层。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会增加干部脱离实际、官僚化的可能。
在基层干事创业会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和种种不如意,但越是艰苦复杂的地方越需要年轻干部去奋斗,越是奋斗越能锻炼人、越能长本事、越能够成就事业。这是一个相当艰苦、艰难的过程,但也是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