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校外有一个河南特色的小面馆,它是来自洛阳农村的大学生张向阳和同乡共同开办的。这位学生告诉记者,他开店初衷是想缓解一下用钱的压力,但真正干时,才知道有多难。饭店先期投入的3万元资金是他从各处借的,再加上装修门面、雇佣厨师、处理纳税、管理等问题,他几乎是一步也不敢离开小店,从服务员、送餐员到老板,他什么角色都得干。
“虽然小店解决了我的学费、生活费,但我开店一年多,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很多课都得逃。如果再这样下去,真害怕毕不了业。”
有的学生告诉记者,现在有“不上课一族”:什么课都不上,直到考试前再想办法。马上要毕业的小王就是其中一位。他说,为了经商,他所有的选修课都逃掉了,有些课是到了考试那天才认识老师的。他说,有过经商经历才知道知识是多么重要。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一定会多学一些知识。
大学生经商是一种“短视”行为
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赵瑞政认为,大学生在校经商是一种“短视”行为,“学子商人”的出现是一种悲哀。“大学是一个打基础阶段,学生应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国家投入巨资建高校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为出几个‘大款’。学校应防止学生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把学生从误区中拉回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高校大都不接受学生的经商活动,认为学生经商是不务正业,是对神圣象牙塔的亵渎。但学子经商毕竟是高校不可回避的一种现象。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宋立权认为,高校应该正视这种现实,同时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把课堂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少走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