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只要能找到工作,无论是到机关,还是到企业都可以。”
“专业?有岗位就好,对不对口无所谓。”
“工资?1500元左右就行了。”
“下基层?也是一次就业机会,我不会放过。”
西政应用法学院大四学生冉雪云这样解释自己的“低要求”:我们这些才毕业的大学生,一没经验,二没经历,走上工作岗位往往需要再培养,要让别人现在就提供好岗位、付高报酬,显然不太现实。
冉雪云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代表。在应聘的过程中,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自身条件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于是开始转变观念,放低“身段”,走上务实的求职之路。
但即使如此,不少冉雪云在应聘屡屡碰壁后,仍然发出了感叹:找工作难,找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更难。
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大学生就业的路上,到底有多少道“槛”?
专业设置不合理
“真后悔当初报了个热门专业!”学国际贸易的杨乾无奈地说。家住沙坪坝的他,当初之所以选这个专业,主要是受了堂兄的影响———杨乾的堂兄在北京学的就是国际贸易,毕业后在北京找了家大公司,后来买车买房,生活过得很滋润。
但今非昔比。受金融危机影响,杨乾发现,招聘会上需要这个专业的单位实在太少了,而且一般都不要应届毕业生。
杨乾的尴尬并非个别现象。
市教委2008年7月编制的《重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培养规模》显示,目前,在渝高校共开设了196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居前10位的专业分别是英语、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会计学、艺术设计、市场营销、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仅这10个专业的在校生总数就占到了所有本科在校生人数的43.8%。而另一方面,国家本科专业在渝高校未设置的共有313个,其中不乏农业水利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我市经济建设目前急需的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