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设立原本是为更有效地选拔人才,可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行的一些考试制度,却成了大学毕业生求职路上的“拦路虎”。
“其实,师范生的技能不是考出来的,招聘学校看中的和考试并不完全一致。”重庆师范大学学工部部长龚德才说,师范生的很多素质和热情是考试考不出来的,“特别是一些原本通过层层竞争已被学校录取的学生,最后因为没有通过事业单位考试,失去了工作机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对此,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文厚润也有同感。他说:“师范生最重要的是‘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要好,讲课也要讲得好,这都是考试里根本没涉及的;而考试考的有些内容当老师根本用不上。再加上这种考试是每个区县各自为政,考试时间不一样,复习资料也不一样,让学生应接不暇,花费也不小。这样的结果导致一些缺老师的地方最后不是招到了满意的老师,而是招到了会考试的大学生。”他建议,每年可以在学生毕业前统一组织考试,而考试成绩只在最后的录取中占一部分比例,把真正的招聘权还给学校。
公务员考试,也是毕业生们参加得最多的考试之一。“我们学校每个学生平均要参加2-3次公务员考试,人均花费在800元左右。”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刘畅说,一些学生在求职阶段,为了参加公务员考试,在全国各地奔波,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
她希望,让公务员考试成为一个资格性的考试,由国家每年统一命题,学生达到哪个分数段就可以报考相应的机关,让学生免于为考试疲于奔命。
不公平的就业环境
就读于万州三峡学院的大四学生小刘最近很喜欢往重庆大学跑。不光是为了找昔日高中同学叙旧,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很多就业信息。”
他很羡慕自己的高中同学能在知名大学就读,因为“那些学校总是会有很多好单位来招聘,我们学校却请不到。”
的确,由于所在学校知名度的不同,毕业生能获得的就业机会也不一样,就业的起点相应就有巨大的差距。用人单位到校园内招聘大学生,通常都喜欢选择名气大的学校,“歧视”名气相对较小的学校。一些学校在举行校园“双选会”时,常常实行让本校学生先进场,外校学生晚两三个小时再进场的办法,“等我们外校学生进去,单位早已招得差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