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生争相应聘清扫工、搓澡工、交通协管员的消息,被当作“破除择业旧观念”的新闻屡见报章。
在金融危机导致用人需求缩减的现实背景下,先上岗再发展的灵活就业观,固然值得赞赏。不过,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求职时,一层层往下“挤压”,这样的“高才低就”,究竟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策,还是“观念一变天地宽”将渐成职场通例?对此,仍须作一番思考。
其实,“人才高消费”之风并不只是金融危机袭来后才出现的现象。比如,办公室行政事务人员也标明须硕士甚至博士学历,银行柜台操作员用的是重点大学经济系硕士生,而且长期不挪位。大学生应聘搓澡工,只是在危机背景下放大了这种差异。从长远看,让大学生人尽其才,教育部门及社会应当如何作为?
人才高消费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大学生该不该去当清扫工、保姆、交通协管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朱子彬说: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可以从事简单劳动;但是从长远看,大学生还是应该择机而动,进入技术类岗位和智能型服务岗位。用人单位更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就把人才高消费视作理所当然。
人才高消费首先是一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我国高等教育虽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阶段,但大学生资源并不富余。即便在上海,25岁至64岁工作人群的受教育年限也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5年—3年;虽然上海高招规模不断扩大,但在校生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仍低于国际大都市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教育部直属某高校一位校长算了笔账:如今培养一名本科生的成本是一年2万元,其中家庭支付学费5000元,国家生均拨款8000元,其余的由高校自筹资金填补缺口。如果许多毕业生从事的是与学业完全无关或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而不少行业招聘高学历人才又不重视培养和使用,服务水平、管理质量并没有因此提升,这不啻是一种浪费。
人才高消费更会引发一系列的负效应。我国大学的学费标准占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60%,占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的60%,教育投入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不小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高投入、低回报,已经使一些农村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送孩子读到初中,能识字就可以外出打工了,不必再花钱送孩子去读高中、读大学,进行“无谓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