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须解近渴,但不能“近视”
人才高消费的背后,是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需要熟练技术人员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金融危机潮起潮落,将这些矛盾冲刷暴露得愈加明显。
高等教育问题专家、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曾与某大学领导交流。这位领导说,“这一届学生马上要毕业了,你们专家建议高校注重人才培养定位,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开展创业教育,这些都来不及了。远水解不了近渴。能不能说点实用的?能不能为这一届大学生多想点出路?”
解“近渴”是必须的。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已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各高校也都把学生就业作为校领导的“一把手”工程。但熊丙奇指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救急”之外必须注意不能“近视”。有关方面还要考虑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深层次矛盾,如何应对未来社会的需求,调整高等教育的“长线”布局。
人才就业基层还须关注后续发展
最近,在外省市一场招聘会上,一位女生含泪质问教育部门人员:自己读了5年英语师范专业,英语过了六级,想去农村学校当教师,但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收她这个专科生。“为什么大专生去农村当教师都这么难?当初为何要培养那么多大专生?”
这样的质问发人深思。对高校而言,对接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进行学科专业“排兵布阵”是当务之急。
专家认为,近年来上海高校本科专业中,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专业增长比例过快,重复率高。71%的本科院校设有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60%设金融专业,49%设法学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尚有“短腿”,如航空航天、环保、新能源、物流等未形成学科集群布点;高速铁路、大飞机等国家重大项目中,高校的贡献度不够。高校对人才培养科学准确定位,将有助于毕业生人尽其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