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毕业生供需总量的矛盾的确是比较突出的。这里有改革开放30年来的大数据(北京的数据),30年前北京只有11974人,因为我就是那年毕业、做毕业生就业工作。90年、过了10年增加到32406人,2000年增加到61990人;到2009增加到210000。毕业生的数量为什么在我们国家、北京也好,长期以来都是供不应求,过去叫饥不择食,因为当时毕业生数量太少就出现了这种情况。现在毕业生大幅度增加,对国家的发展的确是好事,因为过去很多中小企业,包括国有根本要不到毕业生。我记得有一年在通县开会,建材处的处长因为要不到大学生在下面哭,这是在80年代后期。现在有这么多的毕业生,不仅解决了年轻人上大学的问题,而且对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是非常积极、非常好的事情。但同时带来的也是结业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就业压力,的确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PPT介绍数据)是全国八年来增加的人数,01-09年,北京增加3倍,全国增加5倍。
所以说一个是供需总量的矛盾;另外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的确导致了需求的减少。从我们中心在北京来说,组织的双向选择会,每年都要组织二到三次金融的招聘会,今年一次都没有组织成。因为这部分单位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尽管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我们是免费请用人单位参会,但还是没有组织起来。IT类、外国企业、国内的外向型企业需求明显下降,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实际情况。去年年底,北京市需求统计下降了23%,这就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结构性的矛盾依然存在,现在结构性矛盾,不仅是专业的矛盾,还有层次的矛盾。专业性的矛盾主要是应用类学科就业需求相对要好,纯理论、纯文、管理、法律,像这些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管理类、外贸类就业也与此相当。这部分毕业生不得不转行,还有一些工业设计方面的专业,这个专业学校也上的太乱、太猛,导致毕业生在这些方面要做一些接近,或者是不相关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