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观念不适应,现在的问题是基层、中小型企事业单位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就比如在大学生就业之家举办的招聘会,偏远一点、小一点的企业,就唧唧喳喳的去几个人,学生也难免怕那个地方不稳定,但是我要说的是,这种大地方没有、小地方不去,是要不得的。现在有几个专业就有这种考虑:机械专业、会计专业、农科专业。会计专业每年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就业率不高,因为这些需求单位都是小型的企事业单位,学生不想去。另外像机械类需求量也比较大,每年是毕业的几倍,按理说应该很好就业,因为都在基层第一线,要到车间、第一线去工作,学生也不想去。所以在观念、成长问题上还存在适应性的问题。
农科转行的,每年非常多,到毕业的时候,很多不搞农,还有其他一些。凡是苦一点的,都不去了。上学时只要有大学念就行,毕业一看岗位苦就不去,但是搞别的工作又不适应、没有竞争能力。所以现在适应性的矛盾是比较突出的。
第三,职业素养不适应。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责任心,学生往往把工作当成写作业,这样就麻烦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责任心、吃苦耐劳,尊重人的礼仪知识方面都很有意见,有时候在考核当中往往是由于这方面的问题被用人单位筛下去了。前两天在人民大学听系里组织的人力资源讲座,学生Cye.com.cn一进来就坐,一做就能感觉到大学生的素养,学生都在排着,一排靠椅,学生在上面半躺、半靠,他说看那个姿势根本不会接收你,所以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方面还是需要极大加强的。这些都属于适应性的矛盾、能力的问题、观念的问题、职业素养的问题。在学校加强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