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近年来有一些好开展的专业,法律、外贸、管理,前几天记者采访我招生方面,我提到过,我觉得学校在办专业方面的结构性矛盾,政府也在加大力度,最近政府也搞了一个专业预警计划,让老百姓知道、政府掌握,不能哪些专业好办就办,所以专业性的矛盾的确影响还是存在的。
学历层次的结构也有一些问题。现在从北京来说21万毕业生,4.3万的专科,5.7万研究生,博士生1.4万,剩下的是本科生。从这个结构来说,北京70%是服务行业,需要大量的专科生、高职,北京的孩子念完还不甘心,继续读本,不得不从外地引进,服务行业,包括亦庄、开发区,生产第一线和服务行业大量的人员都是外面的打工的孩子引进的,学历结构层面目前来说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又出现了研究生的就业难度在加大。比如讲,我自己亲身感受,今年有2个直接找我的研究生,现在已经降到当小学老师也心甘情愿,现在弄的北航的研究生到小学当老师户口都解决不了。有些博士生,现在找工作宁可不要户口,只要工作就可以,目前外来高学历人口很多,比如去年北京就进了1.6万人,所以说在这方面就业压力难免会加大。
目前,事实上不仅是就业率的问题,还有就业层次的问题。最近我到清华开会的时候,清华今年的毕业生就业率比往年在同期提高了20%。为什么?也是因为就业压力,像有些好学生往年一直等待看着,今年也不敢等,认为单位可以马上就签,签完以后心理踏实点。所以说在就业压力的情况,重点大学就业率是提升了。但是单位小了、工资低了,这又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象。清华、北大往下压,压到北航、理工的层次。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我刚才讲的是结构性矛盾,讲了总体的供需矛盾。但是,现在更主要的是适应性矛盾是突出的,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的矛盾,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我接触过,像中关村国际软件协会的会长于滨,我们一起谈的时候,他就谈到北京的软件毕业生,这一、二年的缺口将近一万左右,需求量是比较大的,因为北京软件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目前,一方面缺口这么大,各软件行业互相争夺人才,提高工资互相挖人,但是又有相当一部分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因为一是干不了,到企业还得教他,企业根本不愿意要。为什么现在培训机构热起来,他们可以让想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人,通过几个月、半年,或者是更长的时间,就可以学会工作,为什么我们学校不能教这样的技能。人才市场的季报排名,营销没有低于前3名的时候,及时人才的需求极度紧缺,也绝不会排到3名以外,一个是这方面专业的人少。另外这些毕业生搞营销,到企业觉得实在不好用,到企业先搞销售、必须先在基层干干,但大学生又是不甘心,导致找工作这么难,这就是现在就业面临的问题。因为企业就是企业,企业要挣钱、盈利,企业要生存、发展,如果要的人到这里不能干、干几年跳槽对企业是很大的损失,现在适应性的矛盾还是比较明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