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群体。对他们来说,“村官”是一个职业,还是走向创业的基石?
2005年,成都市启动“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2009年底,成都市在全面调研大学生“村官”发展动向的基础上出台文件,提倡大学生“村官”在岗创业,并将其作为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之一。
在岗的大学生“村官”能否创业,怎么创业?几个月来一直备受关注。
这种关注背后,更大的话题则是大学生“村官”“服役”期满后的路径选择。他们能否扎根基层?能否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上山下乡”之路?
答案正在逐渐变得清晰。
2005年到2007年,成都一共招募大学生“村官”4222名,期满后续签1388人,中途离开1306人,期满离开1628人。2008年后招募的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未满,暂未统计。成都市人事局学生就业指导与市场管理处处长黄通贵介绍,“目前情况看,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服役’期满后,选择了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很少一部分选择创业。在岗创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途径,也是政府引导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一种探索。在成都市将二、三圈层的农业项目创业作为创业扶持重点的背景下,选择在农村创业,不失为他们的一种出路。”
2009年底,成都市在岗大学生“村官”总数达到6670名,其中具有涉农专业背景的“村官”比例不到1%。目前,已有420多名大学生“村官”开始在岗创业。
创业一年拿了200元“分红”
人物:李颜琰
“村官”合同: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新津县新平镇太平社区村主任助理
创业项目:打造绿色蔬菜基地
谈起一年多来的创业过程,李颜琰感慨颇多。从分不清韭菜和麦苗,到侃侃而谈如何栽种才能使小番茄有最佳口感,李颜琰和同学们打造的绿色蔬菜基地已从最初的4个大棚,发展到今天的10个大棚,今年计划还要增加5个。产量也从最初的一季亩产1500—20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000—400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