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西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何维思在家里开辟了一个实验室,专门做菌种的前期对比实验。在育种上小有所成的他在生产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原计划去年10月投产第一批食用菌,准备过程中却发现自己欠缺具体的操作技巧。在青白江区农发局的帮助下,他们去崇州一个食用菌厂实习了一周,突击学习装袋、烧锅炉等操作细节。“这些看着简单的过程,只有在实际动手的时候,才知道处处都有经验。”
在何维思看来,当地农业大有可为。他们开发的灵芝等高端食用菌技术成熟后,准备进一步向周边村民推广。同时,他们还尝试发展生态养殖。利用废弃的菌袋作为种植青饲料的肥料,再以青饲料喂养野鸡、野鸭。这些生态农产品瞄准的是酒店和高端农家乐的汤锅原料。
“今后将会走品牌道路。通过农业认证,发展专有品牌,争取打入超市。”何维思说。
期待大学生“村官”创业带来双赢
“这是个双赢的局面。”黄通贵如此评价,“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岗创业,不仅是对其自身道路发展提供助推力,更重要的是涉及农业发展的未来的长期考虑。”
在他看来,大学生“村官”在岗创业不仅为服务期满开辟了“出口”,还有明显的“带动”效应。大学生“村官”创业一般不是单兵作战,通常是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他们学历层级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善于接受新技术,可以带动农业向节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周围农户思想观念的更新,一起创业,或者租用农民的土地、雇佣农民到项目里工作,也为当地村民带来好处。
但是,大学生“村官”创业绝不是一条坦途。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认为,创业是高风险的活动,不仅要具备货币资本,还要具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两个要素。“学校里学到的都是基本的东西,市场经济到底怎么回事,都需要慢慢学习。”同时,大学生“村官”创业以农业项目为主,农业的产业特点对盈利也有一定影响。“农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不可能立竿见影。而且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风险不低。这些在创业的时候应该明白,要有充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