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王建辉,近日忙得不可开交。作为馨康源健康科技公司的“老板”,他正忙于把公司的一个新项目放到网上宣传,还要筹备下个月的专家会。 去年7月,王建辉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硕士毕业。他并没有谋求一份“安稳”的工作,而是决定创业,“给自己打工”。 谈及创业的原因,王建辉告诉记者:“没毕业的时候我就做过一些项目,再加上学校鼓励创业,我的就业观念有了变化,觉得还是创业适合自己。” 有关专家指出,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面对全体在校学生做好就业教育工作,未雨绸缪,显得重要而紧迫。就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专业培养与就业教育衔接 一直以来,“学而优则仕”、就业求安稳的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不少大学生。在南京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王晓红看来,这种观念已成为大学生就业路上的“绊脚石”,高校就业教育应该从改变学生的观念入手。 “新生入学教育时,我们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观念教育,使得学生的定位从‘天之骄子’、精英层面下移到社会普通劳动者的层面,促使学生拓宽就业视野,鼓励他们下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王晓红说。 转变观念只是就业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南京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办工作人员陈伟认为,大学生就业离不开学业基础,高校的就业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综合素质教育和实用性教育相结合。 为了让专业人才的培养紧贴社会需求,教育部已明确要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须与就业率挂钩。“这些年,我们注意设置了一些宽口径的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考按大专业类招生,本科培养阶段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将教学瞄准就业环节,注重专业培养的实用性。在即将结束专业基础课的大二下学期,学院组织学生深入药材基地,开展采药实践;大三下学期,学完专业课程后,学生被安排到河北安国药材市场学习实践;到了大四,学院组织学生到各药厂、医药公司以及医院药房实习,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许多文科类院校也开始积极将就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衔接。根据新闻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理论教学中,不断加大实践环节,诸多一线的编辑、记者出现在高校新闻采写课堂。 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具有各自专业的工作经历。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学校鼓励他们去相应的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将锻炼的实践经验带到课堂。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教授认为,大学应该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能力4个方面有机结合,并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