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者项目即被终止
“大学生入园创业,也可能会水土不服。”2007年入驻园区的刘博文,见证了创业的残酷:“跟我一起进园区的企业,现在就只剩我一家了。”
对于资金、经验、人脉都比较缺乏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是一条艰难之路。“创业吃的那份苦,也许只有创过业的人才能体会。而且每个人的艰苦各有不同。”刘博文坦言,“每天都是在碰到问题和处理问题中度过的”。
创业需要钱,这是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些人选择从父母那里要,钱花完了就关门大吉,而我选择了风投。”为了筹款,刘博文跑了全国很多地方,与很多风险投资者接触。“我比较幸运,最终筹到了100万风险投资,不过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解决了资金问题,市场则成为他最忧心的问题。
做外包的刘博文,最红火的时候,公司有30多人,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萎缩,现在公司的员工不到一半。他给记者算了笔账,30多个员工,一个月光工资至少就要4万元,再加上公司的房租水电等开销,没有足够多的业务量做支撑,很难维持下去。
刘博文在创业园的新邻居刘延天是汇农网的CEO。“我们的企业正在快速发展期。”刘延天这样认为。上半年销售收入约40万的他,预计下半年的收入将达100万。“现在需要多招一些人,虽然大学生就业难,但依然难找到合适的人。”究其原因,一些大学生并不看好需要艰苦奋斗的创业型企业。
眼下,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基本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管理模式进行。温江区大学生创业园就由张竹立所在的SBI创业街孵化中心负责运营管理。“某种程度上,我们更像个严厉的物业管理者。因为我们不仅提供服务,还要监督他们的出勤率,跟踪考核他们的业绩等等。如果不符合条件,就得离开大学生创业园”。
原来,大学生创业项目经过审核入驻园区后,孵化中心会制定一个时间表,如果项目不能按时完成则“退赛”。“项目通过后先在大办公室办公,这个项目一个月内必须完成团队建设,两个月必须完成公司注册,再往后的三个月试运营。经过半年的考核期后,他们就可以从大办公室搬进自己独立办公区。孵化中心要跟踪他们的财务等状况,以判断经营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张竹立说,“从今年3月到现在,我们已接受25个项目,但已经有2个项目被终止,离开了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