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modem事业失败,继通于1994年第4季度转型进入工业电脑领域,起初仅仅作为一个贸易商,从其他工业电脑制造商那里买进主机板、机箱、电源供应器等要素,再卖给国外系统商。当时市场上只有486工业电脑主机板,但到了1995年前后,产业上游涌现出了奔腾CPU和芯片组,如果用它们生产奔腾工业电脑主机板,可以大大提升工业电脑的速度。虽然在当时,电脑用户大部分集中在那些对速度要求不高的自动化控制领域,但在一些领域,比如电信、网络领域,已经浮现出对这种高速产品的需求。继通看到了它的成长潜力,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同时,他们也从一些自动化杂志上获得信息:竞争者研华、神通等对这个新机会的兴趣不大。
于是它开始全力开辟这个领域,在1995年10月推出第一片奔腾工业电脑主机板,之后推出了系列产品。它的第一片奔腾工业电脑主机板领先了竞争者3个月到半年时间,而且它的速度比486工业电脑主机板的速度快1倍。凭借这些,它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继通于1996年度营业收入增到1.7亿元台币,利润达到3000万元,取得创业成功。
在两次创业过程中,继通都抓住了产业机会,第一次抓住了modem芯片升级的机会,第二次抓住了奔腾CPU和芯片组出现的机会,结果却不相同:在14400bps
modem产品创业过程中,由于竞争者的纷纷加入,继通亏本而返;而在工业电脑主机板创业过程中,竞争者没有积极利用新机会,继通大获全胜。可见,竞争对手对新机会的把握是继通成功的关键。
为什么在两次创业过程中,竞争对手对新机会的利用情况截然不同呢?温州城市大学的学者朱沛和他的合作者们对个中缘由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以下几个影响竞争者是否积极利用新机遇的因素。
顾客的重合程度
学者们发现,创业者赢得的新顾客与竞争对手顾客的重叠程度,影响着竞争对手是否会积极利用新机会。换句话说,创业者发掘的新顾客与竞争对手现有顾客越重合,则竞争对手越容易进入创业者的新领域。为什么呢?
以继通公司为例,当继通公司推出奔腾工业电脑主机板时,购买这些产品的顾客群,是一群新细分市场中的终端电信顾客,他们需要高运算速度。而购买竞争厂商研华、神通486工业电脑主机板的顾客来自于现有的工业自动化市场,他们在速度满足的条件下,需要稳定、便宜的主板性能。相反,当时奔腾工业电脑恰恰处于速度快、价格贵的阶段。这样以来,创业者的顾客与竞争对手现有顾客之间几乎风马牛不相及。这使得继通的新产品不会大幅度抢走竞争对手的现有顾客,对竞争者的威胁非常小,消除了后者的担心,因此竞争者的对新机会的反应就很消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