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应对阅读改变
在一个阅读多元化的世界里,报业愿意介入更多的传播形态来传播内容。虽然报业是内容的制造商和提供商,但是对内容的认识和分类能力还很不足。报业可以生产出适合报纸的内容,但不一定可以做出适合手机、移动阅读器的内容。手机上需要的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短小精练的内容。传统媒体的记者习惯于每24小时选取一次新闻,现在要学会按照时间半径为移动阅读器配置新闻。比如从早上六点开始,每个整点都要对信息进行更新,而这些新闻的长度、选择的图片以及后续报道也和传统媒体的要求有所不同。从事传统媒体报道的人也不理解内容分类。同样的内容可以通过分类,被装载在不同的传播形态中。装载在手机上的新闻肯定和报纸上的不一样,装载在网上的新闻和街头的公共视频又不一样。过去我们主要是生产文字和图片内容,现在要介入视频内容的生产。过去我们是按照24小时的出版周期生产内容,现在要按照时间线性配置新闻。虽然我们是内容生产商,但是显然还无法做出与所有这些传播形态相适应的内容。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对新媒体的认识和探索正在逐步深化,但在某种程度仍然赶不上报纸衰弱的速度。从2005年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荷兰的IREX公司合作研制移动阅读器,集团配置内容,IREX公司提供硬件。但是当时硬件价格太高,超过了5000元人民币,一般消费者难以承受,而国内厂家在技术上还达不到要求。与此同时,包括亚马逊、索尼、苹果在内的一些国外生产厂商也发现了商机,开始介入生产移动阅读器的领域。其中亚马逊推出的KINDLE阅读器到2009年5月就已经销售了30万台,价格是400美元,到10月销售了50万台,今年1月超过100万台,现在已经到了130万台,今年估计会达到1000万台。移动阅读器的成本和销售规模呈反比,销售规模越大价格越便宜,而价格越便宜,买的人越多,提供的服务也更好。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继续扩张下去,KINDLE的全球销量有可能达到1亿甚至2亿,这将是又一个移动的互联网,人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在全球下载不同的信息。移动阅读器的商业模式也很简单,既可以收取流量费,也可以向《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把内容装载在KINDLE上的传统媒体收取通路费。《解放日报》市场零售价1元,实际成本2元4角,多出售一张报纸,就会带来更大亏损,要靠广告来弥补。在移动阅读器上发行内容不存在这个问题。
报纸可能倒闭,可能消亡,但是阅读的市场永远不会消失,信息需求永远存在。在这种状况下,新的介质开始产生,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在国内很多厂商都在发展移动阅读器,但在技术上和KINDLE还存在很大差距。将来移动阅读器完全可能像手机一样普及。移动阅读器是一个平台,这和报纸不同。报纸提供的是产品,移动阅读器提供的是进入和体验。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通过互动方式进入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可以在运用中获得一种体验。目前移动阅读器的发展还有一些不确定性,主要是技术发展的代际关系不明朗。消费者不会愿意花钱去买一个很快会被淘汰的产品。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