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余年历史的《牛津英文词典》以网络版的方式结束了“货架寿命”;全球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准备挂牌出售“老字号”;《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巴西日报》等百年老报最终没能熬到新世纪的首个十年……一场以技术为引擎的浪潮正在迫近传统出版业,千百年传袭至今的书籍面貌、阅读习惯、书业形态都可能因此而动摇。
眼下,“电子阅读器”正冲锋在最前沿。以亚马逊的kindle、索尼的Sony Reader和苹果的iPad电脑为代表,这种形状大小都颇似传统书籍的阅读设备,2009年起开始风靡全球。中国也未能置身世外。汉王科技、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移动、盛大文学等也都不甘人后,纷纷将电子阅读视为出版新生力量。
今年的香港书展、上海书展、南国书香节以及北京图书博览会,数字出版首度被开辟为单独展区——宛若一夜之间,数字出版成了出版业的“新宠”。数字出版急速趋热的过程是否暗藏危机?雄心勃勃的数字出版,能否成功宣告传统出版成为历史?
作家
这是一场传统作家与数字出版的博弈
作家王跃文拥有一台电子阅读器,对于这个“新东西”,他的评价是“方便”。
电子阅读器确实方便。它便携、储存量大,可存上千本书,重量不过几百克,并且能在几秒钟内就完成搜索;它还代表高科技、新时尚,成为年轻人、成功人士追逐潮流的标签。但对于电子阅读,王跃文却怎么也爱不起来。
“朋友们说,一打开手机、电脑,就常看到我的作品。可是,这些网站压根就没跟我打过招呼,更别说找我签版权协议了。”王跃文坦言,自己一直都在被动地跟数字出版打交道。作品出版之后,有的网站会主动来联系版权,更多的则是大量小网站在盗版,他就不得不委托律师打假,被迫走上维权路。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站和防不胜防的网络盗版,王跃文和他的作家朋友都有同样的感慨:真是既茫然又无措。“大家觉得数字出版不像传统出版,多少印册都能有直观感受。在网络上,你看不见摸不着,这让版权保护成为很严重的问题。面对电子阅读我们缺少监控手段,甚至连电子书到底发行多少都无从统计。”
而这,并非王跃文的个人感受。根据易观国际的调查,目前国内1400多家电子网站中真正拥有版权的只有4.3%。前不久上海书展的论坛上,盛大文学总裁吴文辉的发言也提到,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文学盗版网站的数量约为53万家,每年盗版市场总规模高达50亿元。
除了盗版,网络版权的低廉态势也令作家们很是“闹心”。王跃文透露,数字出版的版税连传统出版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如果一部长篇小说靠传统出版可以获利100万的话,电子阅读的版权收入也就1万元。“在版税收入方面,电子阅读这一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几乎就是当下数字出版的不良生态:整体混乱无序,盗版打而不绝,正在危害着正规网站和传统作家的权益。一方面,盗版令传统作家对数字出版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又使文学创作的价值难以通过版税合理归位。即便是对出版冠以“数字”的华丽外衣,“内容”仍然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无法让作家这一内容创作群体感到尊重与信赖,恐怕数字出版不论技术上多么花哨,都难赢得出版的明天。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