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商
六折“警戒线”是出版产业链的关键
“数字出版虽热,大家却不明白应该怎么做”,当下的数字出版让99网上书城总裁黄育海想到“混乱”两字。
作为出版人,黄育海发现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以及国内各大书展上,同行们都在谈论数字出版,而且几乎是“共识”地认为数字出版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国内外对数字出版的理解似乎并不一致。首当其冲就体现在电子阅读器上。黄育海认为,国内的电子阅读器有的在里面绑定某一部书,有的则是绑定若干本,这与亚马逊、索尼阅读器具有即时下载新书的强大功能完全不同。如果缺失了新书下载的功能,电子阅读器就会偏离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会变味成为“礼品”,就更别提替代传统的纸质出版了。
“过去我们的书架上摆满了一本本的书,难道未来要把一本本书替换成一部部阅读器吗?”在他看来,广大读者选择书,首先看中的就是作者和内容。所以就要建立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并使其具有不断获取新书版权的能力,目前显然并非单个出版集团所能达到。“尽管现在包括盛大、中文在线、汉王和中国移动都在试图搭建这个平台,但据我所知,整合的难度相当大。”
“关键在于数字出版行业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建立起来”。黄育海说,出版首先是内容产业,然而这个基本原理却被正在整合平台的各方忽视了,最具体的表现就在对电子书的定价上。现在,国内对电子书的定价一般只是纸质图书的10%,这完全无法体现作者和内容供应商的价值和利益。而在美国,电子书定价不得低于纸面图书的六折是一项行规。六折,成为保护作者和出版社现有利润的“警戒线”。因为一本书的直接成本主要由三方构成:一是作者的版税,约占10%—12%;二是纸张印刷费用,约占20%—25%;出版商的利润则在20%—25%。如果电子书也按这个结构来切分,不过是将纸张印刷的部分转移给网络运营商,作者和出版商的原有利益则保持不变。
“数字出版的完整产业链应当包含作者、出版商和网络运营商三个部分,谁也不能替代谁。作者尽心创作,出版商发现作者,运营商将文本变成数据出版的格式,建立数据库,并做好推广工作。只有三者各司其职,各有所获,数字出版才能健康发展。”
不过,现实并非如此,“越位”正成为国内数字出版的一种潮流。由于业内对数字出版前景一片看好,令电子阅读器一跃成为人人都爱的“香饽饽”。“打通产业链”成为参与者共同的雄心壮志。这里面既有传统的出版机构,也有网络运营商,还有终端制造商,有人形容“连种棉花的都来做棉衣了”。其实,成功并不一定求大、求全,无可替代的专业优势往往成为竞争中的法宝;而盲目扩张的教训也比比皆是,一哄而上最终往往难逃一哄而散。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