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800亿元规模的行业少见赚钱的企业? ●是没有商业模式,还是现有模式走不通?
电子书产业发展的中国式难题
难题一 内容匮乏 只见电子不见书
●是没有“书”、“书”太少,还是没好“书”?
●是平台商、技术商走得太快,还是传统出版社转得太慢?
内容是整个电子书产业的核心,抽掉了内容,任何电子书的阅读终端就没有任何意义。业界人士对此已有共识,即支撑电子书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有海量的数字内容,而这恰恰是国内电子书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
“中国目前有40多款手持阅读终端问世,而绝大多数都缺乏足够的内容,特别是优质的内容,尽管很多人都讲自己有很多的内容。”据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介绍,去年9月,除去公共版权,Kindle平台取得版权的有68万种电子书,全部加起来达到80万种,并且其中畅销书的比例很高。在陈昕看来,基于这样的规模才足以形成电子书依靠网络下载、依靠内容赢利的商业模式。反观国内,尽管每家拥有电子书内容平台的企业都宣称自己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本电子书,而实际上读者通过阅读终端获取的内容数量很少、种类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海量的网络文学资源则在质量上难以保证。
内容资源匮乏,尤其是优质的内容资源非常缺乏成为业界共识。“现在的电子阅读器往往采取预先植入内容且植入的内容大都是公版书,根本不管读者是否喜欢、是否需要。这恰恰和数字出版、电子书的实质与精神相违背,不能为读者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所以现在的电子阅读并没有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和投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黄国荣表示。
而另一方面,掌握大量资源的图书出版机构所拥有的内容又大多无法直接适用于电子阅读终端,这也成为业界最迫切需要打通的一个产业瓶颈。“目前,中国在售的图书近100万种,但绝大多数没有电子文档,拥有电子文档的图书、文档格式也只能用于印刷,要想在电子阅读终端上阅读,必须进行转档,即从排版文件转变为可以为阅读器识读的数字文件。我们今天绝大多数文件是转成TXT格式,TXT严格来讲也不是出版的文件,不是电子书的文件,TXT出来以后就是一个数据,没有标题也没有章节,阅读体验差,一般读者在阅读时会非常不习惯。”陈昕表示。
难题二 平台散、乱、杂 缺乏公共平台
●是平台缺位,还是中间环节失效? ●是资源有限,还是通路不畅?
“建立内容资源平台已经成为发展电子书产业的当务之急”——这不仅仅是产业界的共识,也成为行业主管部门高度关注的话题。事实上,目前国内内容平台在数量上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比较知名的内容资源平台包括盛大的云中书城、汉王书城、番薯网,以及移动运营商搭建的数字阅读基地,并且内容商已大都搭建了自己的平台。
不过整体来看,平台的内容分散、规模有限,市场混乱。正如盛大文学首席执行官侯小强所言,大家都希望做自己的平台,谁都想产业链通吃。
而就平台本身而言,特别是一些出版企业的平台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信息网站形式,没有成型的数字出版产品和营销手段,也没有基于自己的优势特色。“政府部门还比较关注这些平台有没有互联网出版资质。按照总署的要求,凡是这样的活动必须实施准入制度,因此,国内运营的平台应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有赖于我们政府和大家一起来努力。”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数字出版处副处长王强指出,国内并不缺平台,从绝对数量上来说,国内的平台太多、太散、太乱,鱼龙混杂,但是没有“大鱼”,缺乏一个真正优质的内容集成商。
当然,这也是由国内电子书产业的模式及现状决定的,国内电子书内容往往是终端商向内容提供商一次性采购,摊入终端设备成本,或者通过网络下载等付费阅读再与内容提供商分成实现赢利,每家企业都需要打造专属的销售平台,包括数字图书下载的网络平台和终端实体的销售渠道,这就带来了重复投入、建设,费用高而效率低,内容分散等诸多问题。而对于读者来讲,哪家的平台资源都有限,并且各家的文件格式又面临不通用等问题,使用起来相当不便。因此,对于国内电子书产业来说,如何整合内容提供商的资源、打通终端销售商的渠道,在数字内容与读者间建立起一个顺畅的通道,显得尤为重要。
难题三 投入大收益小 电子书不赚钱
仅以电子阅读手持终端生产企业计算,据有关方面统计,国内共有80家,这其中真正有产品投放市场、有一定销量的不过十几家,而这十几家企业的规模也有大有小。并且,这仅仅是相对狭义范围的电子书企业,实际参与者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同时还有很多觊觎电子书的企业不断涌入。然而这里面真正有实力,或者说真正掘到金的企业屈指可数。黄国荣直指电子书商业模式不清晰,甚至是没有商业模式,“除了盛大文学的网络文学、汉王科技的电子阅读器以及部分专项的电子出版物有赢利的消息,其他企业基本没有听到过类似消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