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始终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在10年后的今天仍是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业界甚至流传着这样一个规律:老大有钱赚,老二能平衡,老三老四没钱拿。事实上,传统出版转型之“慢”也是由于大家看不到数字出版的赢利“钱”途。一方面,电子书终端竞争越来越激烈,靠硬件赚钱已越来越接近“天花板”;另一方面,读者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尚未建立起来,靠内容赢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国内从业者所津津乐道的亚马逊和苹果模式,一个从内容起步做到硬件,一个从产品入手发展内容,都是成功的整合者,使硬件卖得好促进了内容的销售,而有了丰富的内容后,消费者也愿意为硬件埋单。而国内在“硬件+内容”的模式上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怎样建立其持续赢利的良性商业模式则考量着业界的智慧。
●盗版猖獗,免费当道,读者还会付费吗? ●版权归属复杂,谁才是真正的权利人?
难题四 盗版猖獗 数字版权乱象丛生
数字图书的版权保护是世界性的难题。即使在美国,Kindle已经通过升级软件进行了修复,但Kindle的阅读器还是多次遭破解,而破解和外传的图书是无法重新保护的。“与国外相比,中国因为历史和现实各种各样的原因,纸质图书的盗版已趋猖獗,出版社对于数字图书的盗版则更加担忧,这也是出版社在与终端制造商对接时心里存在的一个最大顾虑,也是出版社对数字出版不积极的最大原因。”陈昕透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出版社从来不敢将很多的书放到网上去,因为那样会很容易全部被复制。
除盗版外,中国的数字出版纷繁复杂的版权关系也是乱象形成的原因之一。根据王强的调研,尽管许多出版单位号称自己几十年的积累,有几万种书,但这些出版单位中,拥有非常清晰数字版权内容的不会超过30%。而其他70%的数字版权则在一些代理机构、作者、内容集成商手中,这就形成了中国数字版权的乱象,这也是中国数字出版业内官司不断的根源。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根据张洪波掌握的数据,国内580多家出版社当中,做数字出版的数量不少,但是这些出版社在一年出版的图书中拥有数字版权的比例非常低,有的出版集团甚至只有10%左右。张洪波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为电子书厂商授权,其实潜藏着很大的侵权危机。
而出版社更是有这样的疑惑,在电子书产业峰会上,一位来自出版社的参会者现场向版权专家提问,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作者写完书之后交给出版社,但出版社推出书之后,版权却属于作者,网络传播权也属于作者。出版社便提出了疑问:其实这本书除了有文字之外还有美工、编辑、创意和编排,在成书的过程中,出版社也付出了劳动与金钱,但为何只能在2~3年内拥有合约,过了2~3年后该书的数字版权便与出版社没有一点关系。该参会者认为,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作者有所偏向,而忽视了出版社的权益。
难题五 需求严重不足 只见热闹不见人
●大众市场无法开启,是不习惯还是价格高?
●预装书能满足读者需求吗?
●用户需要什么样的电子阅读体验?
“互联网在中国十几年的发展,免费是深入人心的。”当当网总裁李国庆的一句结论,指出了数字出版“人很少”的关键,对于现阶段使用电子阅读器进行数字阅读的人而言,付费下载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无论是1000元的电子阅读器还是2元的电子书,总会有用户嫌价格高。按照元太科技策略长李道生的说法,“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的书虽然定价只有2元或者3元,真的很便宜,可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太贵了,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拿到很多不要钱的。这也是一个根本问题”。
而对于电子阅读器,李道生更是断言,单一功能的电子阅读器,如果价格不低于500元是没出路的。“很多亚洲人,特别是中国用户,恐怕不喜欢单一功能,比如我们看到很多有钱人给孩子们送的礼都是iPad。”李道生认为,在平板电脑的冲击下,电子阅读器只有降价到500元以下才有出路。
电子阅读器厂商看到了需求不足的现状,他们便想办法推广数字阅读,但效果却并未见好。真正的数字阅读应该让读者有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这才是电子书、数字出版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而现在的电子书产业似乎已经将路走偏了,内容有限、体验不佳。黄国荣谈到,正是因为此,现在的数字阅读并没有引起读者的普通关注和投入,而是礼品销售居多。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