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周末上来,你肯定能找到我们。”神州租车CEO陆正耀补充说,只要不出差。一个举动“证实了”周末加班的非偶然性,快到午饭时陆正耀很自然地走到隔壁,去找副总裁钱治亚一起叫外卖。
在我“去”神州租车办公室的那个周末,其高管团队刚开完会。
陆正耀说,“在内部会议上,我们说的最多的词就是 流程优化 。”就是想办法解决每天实际运营中的具体问题。平日里大家各自忙手里的一摊事,所以周末就聚到一起思考、复盘以及总结。
这一年神州租车在跳跃着“增长”,5月份的车队规模才4000多辆,这一数据到8月份联想控股收购时已经跃升至6000多辆;而去年年底前则达到12000辆左右,由此跻身行业第一。此前神州租车宣布将购入6000辆新车。
未来3年,“规模是第一位的”。
这样的神州租车能否同步提升灵活度?比如其员工从5月份的六七百人加到现在的一千五百人,新员工人数的激增就“很容易影响到整体服务品质”。
但这又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租车业就是个精细活”。更不用说要不要加车、加多少车?怎么做营销?如何在降价吸引消费者的同时,公司还能有钱赚?
增肥还是增重?
去年11月,神州租车宣布斥资6亿元,在年底前采购6000台运营车辆。这使得其车队规模一下子冲到12000台左右。虽然在陆正耀看来,6000台车的采购量与国外同行相比无疑是小儿科:2009年全美租赁公司的采购量占到汽车销售量的20%强,也就是说超过200万辆车。但对神州租车而言,这就像在现有体重上增重一倍,但所有人都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弄不好是只长肥肉的虚胖。何况其今年上半年还要加车2万台。
“我们的全国网络格局是齐备的。”神州租车副总裁魏东说,现在只是把这6000台车分散到神州租车位于全国41个城市的各个门店上去。
与此轮加车同步,神州租车还要进一步加密在各个城市的门店数。因为在其追求的理念中,方便紧跟在安全之后:如果要客户横跨三四十公里从北京的四惠跑到石景山去取车,“相信没人愿意用这个服务”。
去年年底其在全国的实体门店数量增加到300家,服务点增加到六七百个。就在那一周,神州租车在北京就有四五家门店开门迎客。
在启动加车前,神州租车总部要求其各大区经理都提交一份报告:说明所在的大区要加多少车?加车的原因以及车型选择等等因素也包括在内。
“未来的运营效果如果和他们提交的报告有出入”,神州主管门店的孙副总裁说,这些大区经理将为此承担责任。这是其内部普遍采用的策略:让这些大区经理们互相看得见业绩,以形成竞争。
“顾客的需求决定我们的供给。”结合总部控制的出租率数据、虚拟车辆流动数据等等,因此此轮6000台车中“绝大多数都是中低端车”。对华东租赁的收购也是在这条红线下进行的,因为“仅上海地区就有非常大的客户群体”,加之华东租赁不仅有汽车租赁拍照、此前的盈利水平也一直不错。但实际上神州租车此前也已“重兵进驻”上海和广州,这两个地区的车队规模都超过1000台,甚至门店多过“家门口”的北京。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