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产品策略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
每个产品或服务都有其生命周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大多数公司都意识到了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而且许多公司使用它来设计营销管理策略。
但是,这种思维在两个方面显得太狭小了:第一,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通常被认为仅仅是一个营销概念,但是当你把它应用于所有的职能领域时,其价值将会得到大大的扩展;第二,虽然产品生命周期在传统上用于证明导入期的投资效果,但是它在后面的几个阶段对企业利润实现最大化有着更大的价值,利润机会就出现在这些阶段。因此,这些阶段的战略失配常常使可获得的利润边界萎缩,产品开发上的努力也白费。
成功企业在以下关键维度上,让他们的产品策略匹配于生命周期的全部阶段:原材料,生产转换,物流,销售、管理及行政费用,以及定价。例如,虽然成长期的典型特征是库存管理单位的过分增长,这是因为公司要努力赢得市场份额,并满足不断演化的客户需求。但当产品到达成熟期,也就到时机让库存管理单位实现合理化,以便降低原材料成本,并获得其他规模效率。
释放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价值的关键,是把生命周期分析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中。换言之,生命周期曲线必须整合入传统的价值链分析中,从而得到具体的运营决策。
第一步是分析时间序列销售数据,以发现产品族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产品族在生命周期曲线上的位置暗示着一定的费用和利润模式,而偏离这些模式就代表着问题所在。
这种策略的成功关键,是识别每个产品族在生命周期曲线上的位置。然而,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几乎都是与理想形状背道而驰的。虽然并不容易,但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已经发现,不同公司职能部门的人常常对曲线形状、产品在曲线上的位置,或者是它们两者产生分歧,正是这些分歧导致战略失配。
跨职能部门评审能够引出这些分歧,而且可能引发评估和辩论以解决这些分歧。在辩论中,我们已经发现,模拟产品最终用户市场的生命周期,为理解生命周期形状和阶段期限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获取有意义的商业情报
卓有成效的商业情报依赖于可见度和“可行动性”。你要能够看到适当的信息,而且此信息要导出你能赖以行动的洞见。光知道一个客户或一个产品是否赢利是不够的,你需要知道其原因。要彻底弄清原因,就要掌握关于每笔交易的商业情报,以及把情报转化为洞见的方法。
我们通过一个“利润立方体”创建可用的商业情报。这个立方体是一个多维度的工具,把销售订单数据和多个来源的成本数据(如原材料采购、制造和物流,销售、营销、技术,以及研发)直接连接起来,从而计算交易、库存管理单位和客户层次的利润。
此时,你也许会说,我们已经拥有一个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但是,姑且不谈其费用,在今天许多大型组织中,ERP系统并非总是输出有意义的商业情报。他们就连端到端的交易层次的历史信息也收集不了。相反,它们是为了服务于财务、销售、物流或者制造等具体职能部门的需求而设立的。无缝地服务于整条价值链的ERP设计几乎不存在,更不要说跨越公司所有的地理位置。但是,如果没有看清整条价值链的交易层次上的数据,你就无法对你在哪里赚钱这个问题,拥有一个明确、全面的看法。
这并非简单地责备技术,因为ERP系统依据人们的指令行事。ERP销售商会告诉你,他们的产品有能力把采购直至销售的全部订单关联起来 —而且他们也常常告诉你,这些能力很少用得到,或者他们的客户甚至没有对这些能力提出过要求。一些公司已经通过建设全球性的数据仓库,以获取跨职能部门的数据,来试图克服多个交易系统的缺陷,即使这些数据仓库几乎不能提供交易层次的数据。
把信息聚集入仓库的过程,牺牲了数据的可见度,而这正是你需要用于行动的。就是那些努力工作以获取十足数据透明度的公司,也发现光是有透明度并不足以驱动变革,因为固定成本和共享成本难以归集到单个产品的层次。最终,ERP系统通过追踪实际的或历史的数据,因而赢利前景也得以实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