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的身上,烙刻着《水浒》与《三国》中的中国式谋略与生存法则。
早在1800年前,当世界上的大多数民族还处在野蛮、蒙昧当中,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展出强大而完善的谋略系统。如果说《三国》书写的,是主流社会做人的潜规则,《水浒》彰显的,则是非主流社会做人的潜规则。
牛根生是典型的“宋江式”企业家。在蒙牛推出那本演绎他个人神话的《蒙牛内幕》中,他并不忌讳自己少年时曾混迹帮派的经历。这让牛根生早早就洞悉了人性。在伊利时代,他就以“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为座右铭,用郑俊怀奖给他买桑塔纳的18万元买了4部车让员工上下班用,也曾把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众人。所以,他深得弟兄们的拥戴,成为“梁山”事业的核心。这让他在1999年初创办蒙牛时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牛根生也多次绝处逢生,所谓“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运气中自有必然。
1999年,被逐出伊利的牛根生置之死地而后生,带着旧部攻城略地,进入了中国的主流商业社会舞台。十年间,伊利、蒙牛、光明等几家乳企之间短兵肉搏、勾心斗角。在公众视野里,他扮演着道德讲师的角色;而在同行和竞争对手眼中,牛根生则有另一副面目。
“你怎么看待这个人?似乎很多见过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个有大智慧的人。”2006年,某外资乳业巨头高管王先生在一次私下交流中反问我。那一刻,他的脸部表情高深莫测。
此时让王先生陷入巨大困惑的,是他所面对的中国市场。自进入中国以来,外国乳业巨头几乎全军覆没。“有时,我们会自嘲我们是在和几支说不清楚的军队打仗:他们看上去很正规,背后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们的奶源很差,什么东西都敢加进去,把产品价格压得很低,把精力都花在广告攻势……”
终于,三聚氰胺事件如一个毒瘤发作,公众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几乎崩盘。而作为公众心中的乳业“道德标杆”的老牛,自然碎得只剩下一堆玻璃渣子。他的流泪,他的悲情,在人们眼中都成了演戏,高调的“裸捐”几近欺世盗名。他随后几次三番对外的“慈善”姿态,依然不能挽回他曾最在意的美誉。
老牛爱讲《道德经》,自称最推崇老子的思想。然而,现在看来,他所谓的“道”,实为一种“术”——谋略,心术、权变。究其根本,不过是手段与方法。
“世无道,术勃兴”。当一个社会的“道”已全面瓦解,成功者口里的“道”,只不过是“术”的一种面具。若没有终极价值为基石,所谓的“道德高标”只是一场实用主义和满足个人虚荣心的“秀”。所谓“大善近伪,大智近妖”,如是也。
2008年10月18日,在向他的企业家同学紧急求助后,牛根生写了一封洋洋万言的信,他用了一个颇为煽情的标题——《中国乳业的罪罚治救》
但是,你忏悔了么?若没有,奢谈什么罪与罚呢?若没有,你岂能得着“救赎”?
编者按:
6月10日, 蒙牛乳业创始人牛根生辞任公司董事会主席一职。强人退幕,留下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而三聚氰胺事件是绕不过的坎。历史总是相似,商界信任门事件频发,深陷瘦肉精事件的双汇,其掌舵人万隆处在与当年的牛根生相似的困境中。不一样的企业家,不一样的“认错”表达,会给企业带来怎样不一样的影响?《商界》特邀绣口锦心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讲师点评两位商界大佬的不同表现.
特别提醒:“认错”也是技术活儿,有风险、需谨慎,某些高危言语请勿模仿。
特邀点评/姚 建 于扬利
演讲者: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
如果政府坚持治理,遇上瘦肉精就抓,每个月公布一次瘦肉精检测结果,企业就不会有那么高成本。
点评:把责任推给政府,这话的逻辑是:政府不狠抓,就别怪我们卖瘦肉精猪肉!也许这并非老万的原意,但说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挑战良心与天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