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十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实例证明,我们可以在制度完善的大规模机构内部创造新的业务。事实证明,这些新的业务能够发展壮大。综观现代公司的发展史,知名企业总是开创新的业务;而今不同的是,新业务创新的规模和频度都变得史无前例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公司如杜邦、IBM、嘉吉、西门子、谷歌等都具备了从内部实施“团队创业”的能力,足以令创造新业务获得可观的利润增长。
2004年,企业家动态专门研究小组的一项全美调研报告表明,每7位企业家中必有1位在从事风险投资。行业观察员迪安·薛佛德和杰罗姆·卡兹在他们合著的《公司创业精神》中估计,按照这个比例,美国每年将有150,000个创业项目。按照这个规模,公司创业精神已经从非正常的、偶然的、由领导经营的“圣战”转化为有管理的、可重复的、以团队为基础的常态过程。
以数字看成果
人们一般将新公司作为新业务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不过,许多大企业在“团队创业”方面比一般预想的要好得多。新公司推动创新虽非神话,但与之相对的观点大公司不擅长新业务创新,也并非真理。这种相反观点会变成危险的误导,会限制企业领导人和基层员工的视野与活动,妨碍他们围绕以创业推动增长来打造个人事业。单独一个企业家能够发展和推出波音787梦幻飞机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凭借知名企业的资金、能力和信誉才能完成这种或其他类似的技术和推出市常
偏见总是认为大公司对经济中的新业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有限的,其原因是在采集调查样品中选择性地忽略了许多事实: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成功的小型企业,却没有看到成千上万失败的、或者一再拼命维系但最终还是凋零的所谓“虽生犹死”的个人创业投资。
对于一家大公司来说,一项新业务创造1亿美元的盈利,这也许不无称道之处,但还是一般的成绩。在大众眼里,这种成绩可以被整家公司的业绩所掩盖。这是“团队创业”问题的症结所在。
IBM的“新兴业务机会”团队在2007年向《高速企业》资深撰稿人艾仑·多伊奇曼报道说,2005年他们从25个EBO创意中的22个中获取了150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该团队的成功在于弄清楚了如何在市场中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而又与众不同的位置,去发现和发展最有希望的创意。
如果仔细地计算“团队创业”精神和其他大量创新努力所带来的成果,许多人将会感到惊讶。除了IBM的成功,苹果的iPod、iTunes和iPhone每年销售将近100亿美元,产生几十亿美元的利润。IBM和苹果都是很出色的公司,不仅仅是在“团队创业”方面表现超常。与刚起家的个体创业公司相比,如今大公司的新业务发展成果十分引人注目。
IBM的EBO项目经过十年的努力变得日益强大,已经帮助公司挺进了从生命科技到数字媒体的一系列新兴市常但正如IBM案例所示,作为企业的一种能力,发展新业务创新需要时间,它可能在起步时很弱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创业努力都很不幸地夭折了,但是它能够发展并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它的发展过程并非轻而易举,它需要一个适应于公司独特企业文化、结构和环境的战略规划和组织解决方案。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