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再说说报销制度,越是大公司报销制度越严格。有的公司研发部门有购书的预算,但是员工从来不报销,理由就是报销太麻烦,还不如自己买书;有的公司市内出差要详细填写从那里去那里,办理了什么事情,填写不出来?那对不起不能报销;有的公司因为业务需要购买海外在线服务,员工用自己信用卡支付了,到了财务报销被卡住了,你没有发票啊,对不起不能报销,想报销自己去找发票冲吧。这些其实还不算什么,某公司内部使用的ERP系统财务模块报销,报销工作流有几十步流程,让所有人崩溃,很多人干脆放弃报销;最夸张的例子是某公司高层,因为实在厌烦公司报销流程,干脆所有差旅费用全部自掏腰包,不讨那没趣的事情,又因为品德高尚,经常团队聚餐自掏腰包,给团队买各种开发测试机自掏腰包。
分析这些个案例,财务做错了吗?绝对没错。公司财务制度不严谨,一定会出大问题。但是在这样严格的财务制度下,创业创新团队怎么生存?他们因为惧怕报销流程而尽量避免应该去做的市场出差工作,因为惧怕报销流程而尽量避免采购应该体验的海外在线服务,研发测试机器。而那个品德高尚的公司高层,其做法也是备受争议的,何况他能这样做的前提也是因为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做保障,你能要求普通薪水的员工做到这些吗?
凡此种种,类似这样的案例简直数不胜数,每个大公司里面每天都在上演。每个制度都有其合理性,甚至必要性。但是创新型团队是无法在大公司文化下生存下来的。因为大公司的制度会事实上淘汰那些有创新渴望,却无法严丝合缝符合制度化要求的员工。当你对员工的要求是制度化的时候,你只能得到适应CYE制度化工作模式的员工,而无法得到适应创新要求的员工;而当你行使着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却要求这些适应制度化管理的员工做出创新项目的时候,其实是南辕北辙的。
总之,大公司做创新项目,最喜欢砸人砸钱,最忽视的就是创新文化制度的建设,没有适合创新团队的生存土壤,光靠砸钱砸人,永远做不出来颠覆性创新产品,创新需要适合创新的土壤。
二、在大公司,工作的专注度永远是稀缺资源
我以前自己创业的时候,只需要做好一个产品,追求一个目标,我那个时候工作并不忙,每天有大把的时间思考怎样把产品打磨好,怎样把社区运营好,做事情的专注度非常高,而高度专注和长久的坚持才是把事情做成功最基本的条件。现在在中小型互联网公司负责管理60个人的部门,每天事情多的忙不过来,我现在分管网站产品,研发,社区运营,系统运维,以及网站客服和内容审核等职能团队,每天处理部门人事,行政,管理,业务,绩效,招聘等等事情就要至少忙半天,此外还有公司管理层会议,部门内部各职能团队任务讨论,产品会议,间或客户或者合作伙伴上门拜访还要出台接待,以及配合其他部门工作,部门协调,凡此种种,占据了工作时间的90%以上。现在回想当年自己创业每天挥霍大把的时间琢磨产品上怎么雕花,简直就是奢侈的浪费啊。
而在大公司里面的那些产品经理和工程师们,比我就可怜的多了,某公司产品经理戏称公司文化就是会议文化,每天各个部门拉到一起从早到晚开会,从上班开到下班,工程师想写点代码都得晚餐以后开始写。个人的工作时间能被用在创新产品上是非常稀缺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做出创新产品呢?
三、大公司做创新项目资源往往严重投入不足
这个观点看似有点矛盾,我前面不是刚说大公司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砸钱砸人吗?怎么叫做资源严重投入不足呢?其实我前面提到纯银的博客文章里面已经做了很详细的说明了,这里只想补充说明几句:一个项目的成功所需要动用的资源,不是简单的砸钱和砸人的问题,而是需要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投入资源。光你自己这个项目组砸几个产品设计,砸几个研发,砸几个运营那不叫资源投入,你总不能自己配市场人员,自己配销售人员吧,项目的成功最终也需要依赖其他部门的资源配合。我有一个简单的论断:跨部门调用资源永远是低效率的,凡是体制内创新,如果不是老板亲自调动各个部门资源配合,绝对不能指望跨部门资源配合产生创新型产品,如果团队内部不能配置足够的资源,就无法产生成功的创新型产品。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大公司的体制内创新往往是非常困难的,中外公司,概莫能外。当然,体制内创新并非没有成功案例,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就是最典型的大公司体制创新的典范,我个人即便不从产品创新角度,仅从管理的角度也非常佩服乔布斯,因为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挑战并且超越了很多大公司的管理极限。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复制着体制内创新的奇迹,是因为苹果公司本质上是一家大型创业公司,而这一点是其他公司难以达到的状态。
大公司体制内创新也并非一定会失败,就拿我们国内互联网行业,就不乏成功的典范,例如:搜狐的搜狗输入法和现在的搜狗公司,新浪的微博产品,腾讯的微信产品,淘宝早期孵化过程。我们观察这些成功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相似点:都经历了长期的体制外孵化或者成长期。搜狐时代的搜狗输入法叫好不叫座,分拆搜狗公司以后,实现了真正的腾飞;新浪的微博最早是广州的团队做的产品,具备影响力以后才搬到北京总部;腾讯的微信则是远离深圳总部的广州研究院做出来的产品;而淘宝早期秘密成立团队在湖畔花园重新创业则被写成了神话。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