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日本人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的:早上8点,掏出他的夏普牌手机,用手机里的优惠券去附近的麦当劳买早点,并直接用手机支付。然后再用手机地图查看自己的出行线路,用手机刷卡直接进入地铁站准备去上班。在长达几十分钟的上班路上,他会掏出手机享受里面极其丰富的服务:玩一会GREE公司提供的社交游戏,也可以在“eBookJapan”里面下载一部最新的日本漫画,或者在Mixi的手机社交网站中看看朋友们在干什么……
可以说,一个日本人出门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就可以满足几乎所有基本需求。这种发达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日本早在5年前就已经高度成熟。
“多年来,无数的美国科技专家在日本奔波,当他们惊奇地看到NTT DoCoMo以及任天堂的无线设备所能提供的功能(及速度)时,都不无羞怯地把自己那相对破旧的手机塞回口袋……”这是摩根士丹利一份移动互联网报告的开头。在本世纪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以NTT DoCoMo为代表的日本企业成为全世界移动互联网从业者最理想的朝圣目的地,而那时的美国硅谷,还只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很不起眼的一极。
自从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并一炮走红后,美国迅速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发动机。人们把美国的苹果、Google、Square、Zynga变成新的朝圣地,其风头远远盖过日本。 尽管,日本国民时至今日依旧享受着世界上最好的移动服务。
日本移动互联网缘起
和中国及美国很不一样的是,日本是先有移动互联网,再发展互联网。在日本,PC互联网的上网费用一度非常昂贵,这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留下了伏笔。许多日本人家中甚至根本没有PC,一部手机就能满足他的大部分联网需求。
早在2001年10月,日本最大的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就开通了全球第一个WCDMA商用3G网络。2002年,日本第二大移动通信运营商KDDI获得CDMA2000的3G牌照。2005年,软银移动获得3G牌照。日本3G市场“三分天下”的格局由此形成,其3G网络高速发展。日本3G用户的比例至今仍是全球最高,超过90%。
发达的通信网络让日本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起飞。包括手机音乐、手机阅读、手机支付、手机游戏、手机广告、手机视频在内的各种移动服务蓬勃发展,并成长出一大批如GREE、DeNA这样知名的移动互联网企业。
日本移动互联网的大部分应用场景都发生在上下班路上。由于房地产价格昂贵,大部分日本人都住在城市郊区,每天需要依赖公共交通上下班,这段时间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最好的爆发窗口。
2006年,日本第二大电信运营商KDDI向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手机社交公司GREE投资了约3000万元人民币,使得该公司年轻的创业者田中良和得以渡过难关,没想到,这笔投资竟然极大地改变了日本人上下班路上的生活。
2007年,GREE公司推出了一款手机钓鱼社交游戏,并立马成为人们上下班路上玩得不亦乐乎的一个应用,许多日本人一个月花费3500日元到7000日元(约合278元-556元人民币)在这款游戏上。
在近年经济乏善可陈的日本,手机社交游戏被称做过去10年日本经济的最大增长点,如今,这一市场的增长速度仍然让人非常惊叹,GREE最新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增长高达190%,该公司预计,其2012财年的营收将达到22亿美元——要知道拥有8亿用户的Facebook目前也不过只有37亿美元营收,考虑到主攻日本市场的GREE用户数仅有2890万,其赢利能力非常惊人。
日本的手机广告同样高度发达。日本电通、博报堂等大型广告公司与运营商合资成立网络广告代理媒体公司,手机用户通过这些代理公司链接到某手机广告客户的网站上。日本手机是单项收费的,用户无须为手机广告付费。和PC网络广告类似,日本的手机广告中手机搜索广告也是最重要的一块。2011年日本手机广告约有40%来自手机搜索广告。
日本移动互联网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手机支付,日本几大运营商推出的手机支付几乎覆盖全国的便利店、地铁、餐馆,在日本,手机就是钱包。
假如你在路上感到口渴,就可以用手机直接在街边的自动售货机上购买饮料,只需选择好你喜欢的饮料,然后在传感器上刷一下手机,就完成支付了,类似的商业应用遍布日本大街小巷。
运营商的羽翼
在日本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运营商始终牢牢地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如手机厂商、银行、移动互联网IT公司等,都围绕着运营商这个核心开展业务。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SP)及内容提供商(CP)按比例分成,运营商起到代收费的作用,其代表模式是NTT DoCoMo推出的i-Mode模式。
由于日本人购买手机绝大部分都是直接从运营商的渠道购买,日本很少有类似于中国的迪信通这样发达的手机社会零售渠道,因此运营商对手机的掌控极强。
这样的情况带来的好处是一些关键标准高度统一。例如运营商定制的手机内部都会预置手机支付模块,也会预装二维码识别软件,因此这些应用很快就在日本迅速推广开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繁荣。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