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机支付为例,为能顺利推广手机支付,日本的运营商们花费大价钱入股银行和便利店等上下游企业。
2005年4月,NTT DoCoMo注资1000亿日元(9.45亿美元),获得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34%的股份,双方合作推出“ID”子品牌的移动支付业务。2006年3月,NTT DoCoMo又注资10亿日元,获得瑞穗金融集团关联企业UCCard18%的股权。2006年3月,NTT DoCoMo投入7690万美元购买日本第二大便利连锁商店Lawson (罗森)2%的股份,以使得DoCoMo的用户可以在Lawson的100个商店内使用手机支付货款。
移动互联网时代经常被创业者们提起的O2O(线上到线下)模式,在日本快速发展起来。基于二维码和手机支付的各种新兴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日本社交游戏之所以快速爆发,也和NTT DoCoMo及KDDI等日本运营商的大力推动密不可分——运营商为社交游戏搭建了非常完善的生态链,日本社交游戏80%的付费通过运营商完成,非常便利。此外,运营商搭建了统一的基于WAP的手机网页社交游戏格式,让开发商和用户都获得便利。
不过,日本运营商高度强势的体制,极大地扼杀了手机终端厂商的创新活力,这为日本移动互联网日后受到美国模式的冲击埋下伏笔。
在日本,运营商都有自己强大的手机终端定制部门,他们直接向夏普、东芝、京瓷、NEC这样的手机厂商下达指令,在清单中详细列出他们所需要的手机的各种规格。
这是一份详细得“令人发指”的清单,里面详细规定着手机用的物料、设计的样式、里面装的软件。日本的移动运营商的手机终端部门,甚至比许多手机厂商的人还要懂手机。
其结果是,手机厂商几乎沦为运营商的代工厂商。运营商对手机终端的强势控制,最终导致日本手机厂商的创新活力不足,因此日本迟迟没有诞生一款如iPhone这样强大的终端。
对于消费者来说,手机终端正是他们接受移动互联网服务最直接的载体,因此iPhone这样的新型智能终端一经出现就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冲击。
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后,日本最大的运营商NTT DoCoMo曾经很希望引入iPhone,但和苹果的谈判以失败告终。因为乔布斯干净利落地拒绝了NTT DoCoMo在iPhone中植入大量运营商自身的服务的要求。
此后,孙正义领导下的软银率先在日本引入iPhone。这种革命性的手机终端起初在日本销售也波澜不惊,但在更好用的iPhone3GS和iPhone4推出后,日本国内迅速掀起了抢购iPhone的热潮。
尽管日本运营商定制的各种功能手机的服务已经相当强大,但是iPhone这样的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要远远优于日本式的传统功能手机。此后,日本三大运营商又引入多款Android智能手机。
最后一根稻草
2011年被认为是日本智能手机用户的教育年,在日本的各大手机卖场,功能手机已经悄然不见,几乎全部换成运营商定制的各种智能手机。
日本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过渡的进程依旧远远慢于美国。目前,日本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在15%左右,仍然大大低于美国的35%。究其原因,日本过去发达的功能手机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的需求。
当许多日本移动互联网公司开始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机服务,其本质上仍然和功能手机无异。以日本著名的手机社交游戏公司DeNA为例,尽管DeNA在智能手机上推出了自己的手机App客户端,但是用户点进去仍然转成了html的网页页面,用户实际上还是用网页登陆了DeNA,用户也没有用到陀螺仪、GPS等智能手机核心的配置。
然而,智能手机开放的理念却成为冲击日本固有的移动互联网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以i-Mode为代表的运营商业务受到严重冲击。
日本过去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封闭的模式,在其发展初期用户甚至不能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只能在i-Mode内部接受运营商的各种服务。
这种模式在日本曾经极大地加快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过,由于运营商把持一切,事实上造成垄断资源的现象,此外,这种模式有些过于复杂,远不如苹果的iPhone+App Store式的模式那样灵活。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