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很多做法,中国与外国公司是很不同的。
如果你去和中国的CEO聊,再找产品经理聊,会发现他们对产品的理解并不一样,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产品经理跟工程师的协调也不行,很多的时候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
创始人对公司整体的战略规划也会有些欠缺,如果不列出未来三个月的计划,公司可能一直在救火状态。我鼓励大家建立信息的Vision(远景),排好先后次序,按照时间推进。
中国工程师在整体理念上毕竟不如硅谷工程师,有时候太重视KPI,只为了完成某个指标。在我看来,Facebook很少有冰冷的数字指标。
还有一个麻烦的问题。中国公司更希望考虑商业化发展,那么究竟你的创新是来自商业的需求,还是出自工程师、产品经理的角度?在中国创过一段业的人,几乎都更想考虑如何赚钱这个问题。这就让大家不敢做冒险的生意。苹果之所以能够起死回生,最开始是因为iPod,但是让它飞黄腾达的是iPhone,这些东西在原来的苹果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原来的苹果已经属于一个维持的状态。我觉得公司应当有20%的精力花在一些创新的、有争议的产品上,它也许可以把你的公司带入到另外一个很不一样的状态。
在帮百姓网整理思路之后,我希望我的一些硅谷思路可以给他们启发。王健硕有一句话让我很开心,他说Facebook的做法我绝对不会照搬。很高兴听他这么说。中国团队到底能不能效仿Facebook这样的产品制度,或者说能学到多少,我不清楚,这也许和中外互联网环境有关。
腾讯 产品体验会被任何人挑战
口述:腾讯某高级产品经理
腾讯组织架构是矩阵型的。矩阵的意思是,产品、开发、设计、运营都分属在一个大的部门,横向的是项目,可能是一个产品带着5个开发,再带着设计等人员,就是跨部门之间组成一个项目团队。
新产品一般还是产品部门驱动,企业发展部、一些战略调研的部门也会出一些研究和介绍,用户研究岗位会做一些用户报告。一个团队可能会由这三个人主导:产品经理,没准还会有一个项目经理,以及一位技术部门的领导。项目经理这个职位也会负责多个团队间协调资源。
腾讯的成功,是不是得益于这套产品制度?我觉得不能完全这么看,创业公司当用户变到10万的时候,你可能有适合你的制度和框架,到100万的时候,你又有一个制度和框架。腾讯的方法也许只适合腾讯自己。
但是腾讯之所以产品做得好,有一种产品文化在这儿:我经常会在上班的时候,被我们的高级执行副总裁,就是负责战略层面的一个人物叫过去,问为什么产品这个细节是个按钮而不是一个链接?在腾讯,你的产品体验会被任何人挑战。
当然这是因为Pony(马化腾)本人就是重要的产品体验师。公司风格应该是和公司老大相关的,比如马云很喜欢考虑市场,阿里巴巴员工就喜爱讨论战略。
再举个例子,大部分公司的程序员都很讨厌需求变更。我们有一个课程就是叫“动态运营”,会灌输给工程师,做到60%的时候应该看一看用户反馈,告诉他需要再继续改进优化,程序员就明白这个逻辑了。
很多人提到腾讯的内部竞争,其实大家有些误读了,我觉得在内部,同样产品之间的竞争并不多。所有产品经理都是在一个部门,之间经常互动交流。有时候你我做同样的事情,如果我做得不太好我就换其他的。我反而觉得淘宝的文化和我们不一样,我和他们的人也经常聊,他们真的是几个团队做一样的事儿。这也是文化的不同,腾讯是希望大家都很儒雅;淘宝是说我跟你打一仗,直接竞争。
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做很多共用工具,把一些资源变成公用平台,例如你看一些产品最后过去都是通向一个库里面的。
但是腾讯做产品的人确实是不少,我也觉得后续阶段腾讯在人员扩张的步伐会放缓。腾讯的产品经理非常多,我还真不知道数字,如果员工有2万人,可能百分之十几都是产品经理。有这么多人,内部会有一些顺理成章去做一些扩张的业务,原来内部会觉得我偏要跟你做一个一样的,现在大家会反思,是不是有些事情我确实不要做,而是让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人做才是对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