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知识青年下乡是资本原始积累代价
在原始积累过程中,我们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外资投入,带来了四次大规模的危机。第一次是1960年,GDP增长、经济支出、财政盈余都纷纷下降到零值线以下,大危机爆发,中国有了第一次上山下乡运动。
1960年的危机总爆发引发的重大成本转移给社会,这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代价。
当没有外部资本投入的时候,用成规模的劳动力投入才能替代稀缺资本,但是,单家独户的个别劳动力替代不了极度稀缺的资本要素,只有把劳动力成规模的集中并且准军事化投入时才能替代,因此每个人民公社都是民兵团,大队是民兵营,小队是民兵连,是准军事化建制,集中劳动进行国家基本建设。那个年代是人海战术,没有资本,不用劳动力靠什么?成规模的集中农业剩余,才能把农业剩余送到工地,那时唱着歌上工地。
国家集中了农民剩余,送到基本建设工地上,就跟驴前面吊一棵青草就跟着走是一个道理。我这并不是说什么不好的话,只想调动劳动力上工地得用让他吃饱饭来调动。我们当时在村里就吃不饱。别以为原始积累那么干净,都是唱着歌,打着红旗去干活吗?都是学雷锋干好事吗?如果不调动积极性,怎么愿意去工地呢?我们的原始积累就是这样。
当时前前后后大概有四五千万知识青年,奉献了青春,最好的年华为国家当劳动力,形成庞大的国有资产,现在说没你们份了,国有资产归国资委,然后少数利益集团占有了,他们变成大资,让他们说这就是改革,然后你得跟着走。拿这个骗别人行,我们是亲历者,是过来人。
在这个阶段,原来1亿3000多万的就业迅速下降到4000多万,有多少失业呢?如果按照这个数值,有8000万失业,请问谁的教科书上写过这个数?
同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000多万,另外还有回乡知青,不同于城市知青,你也上中学我也上中学,我上的是县中或者农村中学,你上城里中学,你叫下乡知青,算工龄,我叫回乡青年,不算工龄。回乡知青有一两千万,当时城市青年人数比重小的多,农村青年上中学的比重高。城市青年下乡1000万,农村回乡青年2倍于城市青年,50年代支援国家工业建设的壮工也全回去了,这样算,从城市向乡村排斥的劳动力总量大约在5000万。这就是典型的资本原始积累代价,都是资本的恶。
我总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场危机死的都是农民,为什么没死城里人?是因为产业资本当时集中在城市,产业资本向农村转嫁了自身制造的危机。
到1966、1968年的时候,第二次大危机爆发,各项指标又下到零值线。我是1968年那批知青,很多城里人都被送到农村,我父母当时都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人民大学解散,因为他们不是搞科学技术的,社会科学无用,所以解散了。我父亲去江西放牛,我母亲在北京去种水稻,一家六口人分六个地方,都下乡了。
那一次1700多万知青,同理,那时候是80%多的农村人口比例,可以算一下有多少农村回乡青年。所以说1968年大危机也仍然是几千万的失业,怎么软着陆?向农村转嫁。
大规模失业如果在西方会怎么样呢?满大街的砖头都会被揭起来打警察,中国怎么着呢?毛主席一挥巨手下乡了。
至于60年代为什么发生第二次危机,是因为从1960年遭遇危机开始,整个西方世界除了封锁之外,还准备对中国实施打击,中国曾经有过五次被人家准备核打击,为什么再穷也得搞核武器,是因为多次被人家核威胁。整个60年代美机美舰侵犯中国领海领空800多次。
60年代开始出现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分歧,刘少奇同志、李富春同志、陈云同志,这些搞经济工作的同志很清楚原来50年代留下的工业结构过重,要调农轻重比例,要调整得合理,于是制订“三五计划”,没有“二五计划”,因为苏联停止投资了,没投资上什么“二五”啊,也就是说“二五”没出台,到“三五”还是没出来,为什么?“三五”准备是搞农轻重比例协调,结果周边地缘战争关系越来越紧,临时改变不搞“三五”了,改成西部建设,搞三线,把沿海工业向内地转移,沿海工业向内地转移不创造新的增加值,反而把工业分散了,增加了工业化的代价,于是导致第二次大危机爆发。
把沿海工业搬到内地,塞到山沟去,大三线、小三线搞了2000多亿的建设,结果都是相当于负效益的投资,导致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就表现为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1968年的危机爆发,也就是我们这波人的上山下乡。
70年代:引进外资导致财政赤字危机
1970年开始,中国要调整产业结构,因为以前留下的产业结构偏军事、偏重工业,于是周恩来亲自制定了“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的西方设备,改造工业结构,这是毛泽东亲自指挥,周恩来亲自制定的,历史上叫做“四三方案”。你们的教科书上也没有。
引进西方资本就需要恢复与西方的外交关系,小球带大球,美国解除封锁,中国开始引进西资。从50年代引进苏资到70年代引进西资,本质上没有不同,都是外资。苏资要求改变你的上层建筑,美资也要求改变你的上层建筑,这也没什么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没有谁左谁右之分,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引进苏联工业化的经济基础,就得按苏联政府模式来构建上层建筑,乃至高校都是苏联派教师手把手帮你编苏式教材,就跟我们现在主张用美国英文原版教材,进步了吗?你们可以说进步了,也可以说没有进步,是你们的判断,我只提问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