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解决生产过剩危机需要乡土社会
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早期我们是劳动力过剩,到90年代我们出现了生产过剩。我们从1999年认识到中国已经发生了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叫做生产过剩。西方生产过剩进入战争,中国生产过剩难道也进入战争吗?不能,那怎么办?我说我们还是一个伟大的东方文明,从1998年意识到以后,1999年开始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总投资量36000亿,其中24000亿是国债,所以从朱镕基开始就大规模起动国债投资,平均每两年一个大战略,1999年西部大开发,36000亿干进去了,2001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2万亿干进去了,朱镕基时代5万多亿。
到温家宝政府时期,2003年开始中部崛起战略2万多亿,2005年新农村建设5万多亿,2008年抗震救灾灾后重建2万亿,2009年救市投资4万亿。因生产过剩中国不得不靠政府用看得见的手,即国债投资,用远期过剩掩盖当期过剩,这就是现在的实际运行状况。
它带来的另外一个客观后果,很多人嚷嚷很厉害的一件事,国债投资给了谁?大量进入国有公司,15万到20万亿的投资,大量进入国企,于是国企壮大了。由于这些年国企大规模搞基本建设,架电,修路,搞高铁等等,使整个地产升值。比如中国原来几十万亿的地产,现在升值到100万亿,实体性资产总规模达到200万亿,而金融资产去年是128万亿。
那么,200万亿的固定资产,100多万亿的金融资产,请问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比西方要合理得多,西方金融资产是大头,下边的身子小,实体资产很少,所以一定爆发金融危机。
我们现在最怕的是战争,只要西方别拿战争手段对付我们,只要允许我们这么玩下去,我们的实体资产肯定会继续扩张。比如现在提出的城镇化,3000个县级单位,一个县如果有3个左右的中心镇,差不多就有1万个中心镇需要基本建设投资,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投资领域。为什么现在中央强调城镇化,城镇化不是城市化,中央早就讲了,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个蓝海,要学会深耕蓝海。
中国的内陆空间广大,可投资领域非常大,如果再能够同时启动西向战略,走陆权竞争,未来还有20年的高速发展过程。林毅夫说中国还有20年的高增长,这话我早就说了好几年,因为投资空间大。其实我们是有信心的。
麻烦在于我们如何看待21世纪的发展方向,主流认为是金融化、全球化,这是主流的人士。相对来讲,我的战略思路比较另类。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2009年危机我们仍然能软着陆?中国2005年实行新农村建设,使超过95%的村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网络。当危机爆发,沿海出口经济倒闭,中国政府把补贴出口的13%退税,改为补贴农民消费的13%折扣,并且告诉农民政策只执行到2010年年底。如果不是事先已经使得95%以上的村通了路,怎么买汽车?如果没有电,怎么买彩电?但是,在农村实现通路、通路等,私人资本干吗?按照私人资本的方式运作,这些事情都没做。当你遇到大危机,出口企业倒闭的时候,怎么转内销?
为什么只有中国走出V型反弹?因为你有广大的农村仍然是乡土社会,这次全球大危机转嫁到中国,巨大代价还是由乡土社会承载着,这可是积极的承载,正因为在农村大量注入基本建设投资。我提醒各位,2005、2006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大规模投资时候,几乎所有经济学家全都反对,历史证明他们错了,他们是按教科书说的。
今天讨论城镇化,几乎也是,90%以上的经济学家认为城镇化选择错误,因为城镇基本建设构不成投入产出回报率合理的规模,至少得20万人才有基本建设投入产出相对合理的条件。一个城镇好一点的3、5万人,差一点的1、2万人,怎么能搞基本建设投资?但是,如果不搞城镇化,靠什么来消化已经严重过剩的制造业生产能力?
中国的城乡结构并不是一个被人们激进得认为严重不合理的结构,乡土社会是产业资本危机软着陆的载体,如果我们过快过早得把乡土社会破坏,再发生危机的时候将无处寻找软着陆的条件。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