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卷宗”
在大多数公司,有关求职者的信息都放得零零散散。雇主总是高估他们最初碰到的少量数据,此后,却往往会忽视与最初印象不吻合的信息。这是一个典型的决策谬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谷歌认为,要把求职者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收集完备,再呈交给决策者。出于这个原因,它的招聘流程高度集中化。孟买或弗罗茨瓦夫办事处,会把有意延揽的候选人信息直接传回山景城总部,总部会派人与国外求职者进行远程视频面试。
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做法是“卷宗”(package)。谷歌人力分析和薪资部主管普拉萨德? 赛迪(Prasad Setty)解释说,谷歌的每名求职者都有四五十页的卷宗。卷宗里包含了谷歌所能收集到的有关申请人的所有信息,不管是从字面上看,还是从隐喻意义上看,谷歌总能有效“用谷歌搜索”人。卷宗里一般会有求职者的高考分数(SAT )和排名;简历;工作样品(发表的论文、媒体文章,甚至交货的产品);推荐书;网络信息,如博客文章,甚至社交网络上的帖子。
卷宗衍生出了有关谷歌招聘标准的各种传说。据说,除非符合如下标准,否则,谷歌绝不会聘你:
● 成绩平均分(GPA )在3.7 以上,非技术岗位3.0;
● 读过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或常春藤盟校;
● 高考三门成绩(SAT)①都得了满分800 分;
● 拥有博士头衔。
其实这些都不是必选标准,但你必须跟符合上述大部分甚至全部要求的申请人同台竞技。
一个从前在谷歌工作过的职员回忆说:“谷歌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毕业于一所名校的英语专业,应聘进了人事部。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谷歌有点纠结的——真的有必要找常春藤盟校的毕业生来处理例行文书工作吗?我的工作内容包括阅读人事研究文献,处理员工交来的带薪休假状态变更申请表。”
谷歌对学校和分数的重视激怒了很多求职者。《纽约客》记者肯? 奥莱塔(Ken Auletta )称之为“荒唐”。取得医疗信息学高等学历的罗尼? 齐格勒(Roni Zeigler)博士还记得,谷歌在筛选时竟然要求他提供高中成绩,让他大吃一惊。(他被录用了。)技术博客的博主们说,如果求职者的简历上没有常青藤盟校的身影,谷歌根本不看。
谷歌的招聘员坚称,这些全是误解。由于谷歌要求看成绩,其他一些公司却不然,因此,外面的人就得出结论说,谷歌对成绩有一种过于天真的信仰。事实上,谷歌的目标是给成绩应有的权重,不多也不少。
2007年,人力运营部主管拉兹洛? 博克夸口道:“上个星期,我们聘用了6名GPA低于3.0的员工。”卡莱尔,在非常春藤盟校得克萨斯州A&M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他说,谷歌把在常春藤盟校就读的背景视为一个信号。
有人帮我们做了筛选,但我们也并不因此排斥其他人。我们经常观察那些克服了某种逆境达到现状的人。你是整个家族第一个上大学的人吗?前些日子,我曾招聘过一个人,她不仅是家族里第一个上大学的,而且,大学期间还全职工作,好让妹妹也能上大学。我们要定了这个人,她读的学校,跟常春藤盟校的档次差得远呢。
或许这么说更准确,谷歌就像是一所评估申请人的常春藤盟校,它的政策可以说成:对超级聪明人采取积极行动。
拉里·佩奇曾说:“我们真的会主动出击,招聘略有不同的人。”因此,卡莱尔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寻找我们通常会忽视的人。比如,印度农村有些孩子,12岁就能修好所有的电话线,因为那儿没有别的人能做这件事,而他却有这方面的技术才能。底特律城区有些姑娘也拥有这种技术天分,我们怎么才能在她们年纪还小的时候就找到她们,并确保她们以后来这儿工作呢?”
据说,如今谷歌的女性员工比例接近50%。在一个始终对女科学家、女工程师有着浓厚误解的社会,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谷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聘,大量外国人来到山景城,让谷歌总部显得就像是国际大都会一般。
冗长而挑剔的5轮面试
和其他高科技公司一样,谷歌的招聘面试由同侪进行。人力运营部员工会对面试官提供方方面面的建议,如公平就业法,以及“拒绝的艺术”。卡莱尔说:“其实,他们要完成培训课程,了解如何温柔地拒绝候选求职者。”谷歌面试最重要的环节是工作抽样,工程师要编写程序代码,公关员则要写出新闻稿。
相较于其他因素,谷歌费了很多工夫来权衡面试的权重。而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特定候选人要安排多少轮面试。越多越好,但要有个限度。卡莱尔说:“我们不想浪费别人的时间。”他的统计分析发现,5轮面试效果最好,再多,收益就递减了。
2003年,公司执行委员会(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做了一次范围更加广泛的类似研究,询问全美国范围内28000名新晋员工,他们面试了多少轮才得到工作,并将答案与后续的绩效评估进行对比。结果与卡莱尔的非常类似:最优秀的员工,一般是经过四轮或五轮面试后招聘的。
面试过5轮以上的员工,大多是因为传递了混乱信号。有些面试进展顺利,有些却不然,公司只好再安排更多的面试来解决这些冲突。调查结果暗示,这些疑虑有其道理。公司执行委员会所得结果还有另一种解释:最优秀的人才厌倦了太多的面试,大喝一声:“我受够了!”坚持要面试8-10轮的公司,往往只找到些蹩脚的货色。
谷歌的候选人会在同一天内连续接受5轮现场面试,每一次都由不同的面试官主持。其中一轮是午餐面试,本来经历了棘手的提问后,候选人理应享受美食的宽慰。面试官会给候选人以下4档“分数”。卡莱尔说,这4档分别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聘用这位候选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聘用他,但如果其他人另有看法,我也愿意接受”;“我认为我们应该聘用他,但如果其他人另有看法,我也愿意接受”;“强烈主张聘用他。”
谷歌的面试官并不直接做出聘用决定。他们的任务是展开出色、强硬的面试,并报告结果。报告中要解释问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面试官对答案有怎样的看法。每名评审可以独立形成个人意见,但“集体智慧”的效果最好——这是谷歌招聘的一条原则。因为意见的平均值,很可能接近真实情况。谷歌要求,在提交各自的报告之前,面试官之间不能讨论候选人。
碰到明显不合适的候选人时,为避免浪费所有人的时间,传纸条也行。谷歌会让面试官直接跟候选人的招聘官进行简要报告,招聘官有权终止面试,当然,这种情况很少见。
面试官的报告会收入候选人的卷宗,分发给招聘委员会。如果该委员会批准聘用候选人,会有另一个委员会来审核卷宗,接着还有另一个。最后,所有招聘决策都要提交给拉里? 佩奇批准。谷歌的招聘流程,比算法还要繁复多样。
这恐怕完全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赛迪说:“归根结底,我们这么做是想让招聘流程尽量公平,尽可能消除偏见。”谷歌很重视“偏见”问题,这里,它不光是指种族或性别偏见,也指的是更广义上的决策怪癖。举例来说,有的面试官或许习惯性地认为,“聘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准没错”。如果他在这个因素上放的权重太大,那么这个想法就属于偏见。如果雇主坚持学历和学校没有关系,并对之完全不做考虑,这同样是一种偏见。谷歌的目标,是给予一切因素最佳权重。也许,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但它指导着谷歌人力运营部员工的思想。
面试官所分配到的候选人,是根据不同的背景、个性、性别、年龄和种族挑选出来的。这种做法,承认了人在本性上更容易与来自相同学校、有着相同生活经历、有着相同服装或说话风格的人结交。
赛迪说:“我们并不想完全消除人的因素。”我们的目标是“理解这些模式到底是什么,怎样将它们呈交给决策人,而不是替他们做决策”。“在大多数公司,如果你是经理,需要人手,就直接到财务部去问,‘我有招聘人手的预算吗?’如果对方做出肯定的答复,你就安心了,你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你跟你认识的人聊了聊,出去找到人就招进来。但我们这里完全相反,我们说,‘你不能拿主意,因为我们认为,人人都有偏见,我们不相信单个人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我们就确立了这套看似非常复杂又耗时的过程。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假阳性误报’(false positives)。”
谷歌会主动出击,招聘略有不同的人。他们相信,人人都有偏见,要学会给予一切因素最佳权重。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