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EMBA教授对记者说:“北大的学生可以做科学家、可以做白领,当然也可以养猪。这个时代,真正埋没我们自己的是谁呢?是我们自身。允许成功的不同形式,这才是这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命运是一个轮回。陆步轩深吸一口气,走上北大大讲堂时,心中一定掠过这样的念头。
4月12日,陆步轩和师兄陈生受邀回到母校,参加“北大职业素养大讲堂”,分享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创业经历。
一个起点两种命运
陆步轩和陈生都是相当长时间的社会新闻人物。而且都是因为“北大高材生+卖猪肉”模式为人所知。
陆步轩,1989年毕业,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陈生,1984年毕业,北京大学政治经济系学生。
现任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陈生开朗、健谈。49岁的师弟陆步轩文弱、朴实,而且脸上已有不少皱纹。
“毕业好多年,北大的活动我一直都没有参加。直到2004年前后,才第一次参加了我们的同学聚会。”陆步轩说:“北大一直有人邀请自己回来给学弟学妹们讲讲创业的故事,但一直没有实现,除了时间的原因,还有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混得比较差’”。
所以这次到北大,是陆步轩毕业后时隔23年后,第一次接受母校的官方邀请,站在大讲堂上。
陆步轩的人生曾因北大而辉煌,也因北大而痛苦。尤其在2000年因为“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一条新闻引起社会轩然大波之后,“北大”这顶帽子,这些年,陆步轩戴得一直很辛苦。比起从不避讳自己北大科班出生的师兄陈生,除了各种“被动高调”,陆步轩自己而言,这些年似乎一直在避免和“北大”这两个字扯上太多关系。
所以,时隔多年后,当陆步轩最终以一个成功人士的身份受邀回母校进行经验分享时,许多人以为,该是他扬眉吐气,为自己当年的选择“正名”时——他上台演讲张口的第一句话却是这样的——
“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
声音微微有些哽咽。
虽然活动结束后,陆步轩解释自己“主要想缓和现场的气氛”,但“给北大丢脸”的说法已经迅速在网络上传开,再次引发职业发展的大讨论,有人十分认同,再次重申当年“卖猪肉上不了台面”的批判;也有人反对,说职无贵贱,任何一条路都能通向成功;还有人提出这是“为了炒作否定了母校”等等,莫衷一是。
无论怎样,陆步轩和陈生的人生的确都和北大有着千丝万缕斩不断的渊源,“卖猪肉”,只是他们人生创业的一个阶段,比起陈生放弃体制内的“铁饭碗”主动下海经商,陆步轩的创业历程,可以说是“被动选择”,相同的起点,便有了不同的命运。于是,便有了一段另类深刻的创业故事。
从文科状元到自我创业
1985年夏天的某个午后,陕西省长安县鸣犊镇高寨村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原来是农家少年陆步轩以高出本科分数线10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也是当年的长安县文科状元。
然而对于男主角而言,拿到北大毕业证的时候,4年的大学生涯,仿佛是他在象牙塔里做的一场甜美却脆弱的梦。
那是1989年。一个那个年代的专有名词,把陆步轩的梦击了个粉碎,那就是,二次分配。
那个时代的二次分配,意味着毕业生的个人能力退居其次,“其它因素”会干扰到最终结果。所以,一没家庭背景,二没社会关系的陆步轩,几经周折,各种努力都告枉然后的陆步轩,毕业后派遣证直接开回西安市人事局,最终被分配到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当年北大中文系的大才子,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
1996年,陆步轩和现在的妻子陈小英结了婚,很快有了两个孩子。一家人居无定所,最初只靠开小百货店维持生计。2000年,陈小英在去菜市场的时候,发现韦曲镇农贸市场一带没有肉店,两人合计,开肉店或许可以挣点钱,而且卖猪肉投资小,周转快,当日进货,晚上就能回本。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