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项目负责人郧文聚展示了历时10年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 一张中国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国最强劲的工业化发展区域 与最需要保护的优质耕地分布区 是重合的,形成面对面的冲突。在这52个优质耕地连片区,分布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90%的可灌溉地;同时全国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80%座落在上面。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则全部座落其中。
采访郧文聚:城市发展、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它要用地,它用地,直接面对的就是优质集中连片的耕地。这样的形势确实是很严峻的。一定要管好,又要慎用。
从吹响工业化号角的那一声起,也许就注定了我国耕地的减少 是不可逆转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必然要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我们既不能不顾经济建设的合理要求,也不能只考虑城市化的发展,而忽视保护耕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们正在把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放在重要日程。
为了确保我国在发展中的土地安全,早在1986年,我国就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并在修订版中,把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同样在1986年,耕地锐减的惊人数字,促使政府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即刻设立了一个与土地使用部门 没有利益关系的机构 ──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这个部门合并升级为能够行使更大职能的部级单位。而后,中国的这个部门就一直在保障发展 和保护耕地之间,不断的平衡着。
周玉川,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20年来 研究土地发展变化,曾亲历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出台。
1996年我们给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的时候 用了17个城市的卫星照片 分3个时段 看这17个城市占地的情况 中央领导同志一看 都认为我们国家耕地保护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这样发展下去那是不得了的 这样呢 提出保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 这是根据我们国家的人口 和将来粮食生产的情况 确定的一个目标。
粮食与土地有着直接的关联,研究表明,人均粮食370公斤 是一个生命得保障线,cye.com.cn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基本满足食品消费的需要。中国目前粮食平均亩产 320公斤左右,按此推算,人均所需耕地至少为1.15亩;由此 要确保目前 及人口高峰期的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 是底线。
饥饿 至今还成为很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这些上个世纪的粮票,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它们已经走入历史博物馆。中国人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令世界瞩目。
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粮食自足,这给世界粮食市场的安全 增加了最大的砝码。然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粮食危机 席卷全球众多国家。菲律宾的平民抢购平价大米,苏丹的孩子 吃水煮过的树叶充饥;法国、乌克兰、俄罗斯等粮食大国,粮仓已经空置。欧洲的粮仓库存 一度只有50万吨。
粮荒在一些国家演变成动乱和骚乱。2008年2月,喀麦隆有24名民众 在粮食暴动中死亡;5月,在索马里有2人死亡。因为粮食危机,海地的政局陷入困境,总理黯然下台。
中国有句老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荒发生之后,越南、印度、埃及等粮食出口大国 相继宣布限制出口。 一时间,让那些发出中国粮食可以依赖进口、不必坚守耕地红线 等等论断的人们 沉默了。
这张照片是摄影师韦洪兴 1985拍摄的深圳田面村,这是2000年 他在同一地方拍摄的画面,这一张是2008年拍摄的田面村。
整个深圳建设速度太快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一下子高楼大厦哗哗地起来了,现在我每年都要去拍一次。
中国土地的变化 已经成为许多摄影师镜头中 最不可思议的画面。当外国摄影师用几十年的时间 来记录一个地貌变化时,中国的摄影师只需要通过20年、10年,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 就可以记录一片土地的变化。
我国正在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这个进程中,城市 在迅速的长高 长胖。建国以来,成都中心城区 向外扩展了22倍,咸阳市的城区拓宽了整整48倍,贵阳的城市面积 则扩大了74.5倍。城市的扩展带来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田野乡村的消失。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从北宋流传至今的谚语 渐渐成为了一个传说。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曾经的鱼米之乡,昔日粮船穿梭、向全国输送粮食的胜景,早已被运输工业品的船只 所替代。位列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无锡市,在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时,粮食自给率已经不足31%。
无锡粮食协会副会长:
过去是产粮的地区 现在是个消费的城市 人口大量增加从向外卖出粮食,变为买入粮食 靠自己不行
广东省是全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方,也是目前全国耕地减少最多的地方。他们在仅占全国1.8%的土地上,为国家贡献了11%的GDP和12%的财政收入;来自全国的打工者涌入广东,大量的厂房拔地而起。
这里曾是珠三角一带肥沃的冲击平原,昔日稻香鱼肥的美景,如今只能在一些公路旁看到些零星的影子,大部分地方 经过持续多年的工业开发,早已变成钢筋水泥。
在这张图上,佛山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几个区域,11年来,几乎被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 完全吞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