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 顾云昌
“当时中央出台政策就说要大量地发展经济(适用)性住房,我们要盖商品房,要盖经济适用住房,对一部分低收入者还要提供廉租房,就在98年的房改政策当中已经提出来了。全国实际上在运作当中,我们比较看重了市场化,我们过去讲福利制,全部包下来了,然后进入市场以后,对市场化情有独钟,市场化的路走得很快,相对而言,对保障型(住房)就削弱了。住房保障体制的缺失,或者说不足,在房价快速上升过程当中,更加凸显出来。”
在“天府之国”成都,从1998年房改起,始终没有放弃保障型住房的建设,十年的发展,成都的经济适用房已经做到“应保尽保”,并且开始“按需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也可以在这里申请经济适用房。
采访:成都市住房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蒋治云
“当时社会上,有一个主导思想,总认为,既然我们是发展市场经济,特别是房地产业,是需要一个不断培育,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他们认为你政府不应该参与进去。他认为我们对这部分人进行保障了,他就不会再寻求市场解决了。市场这个蛋糕就这么大。每一次开会我都会遇到这样的质疑,质问,疑问,我们反复解释,我们针对的对象不一样,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1200年前,诗圣杜甫曾在这里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感慨,如今,“安居才能乐业”依旧是大众的心愿。
2007年8月,国务院颁布第24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改善为主题的国务院文件。这一年,国家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超过历年累计安排资金的总和。
房改十年之后开始轮回。在楼市长期担当配角的保障性住房,终于等来了“变换角色”的时刻。
姚景源:
现在在我们整个政府投入当中,我们是相当大的资金投放到安居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上面,cye.com.cn现在我们各级政府,你到哪一个地区,你都可以看见,我们现在的廉租房正在建设,我们的保障房正在建设。我们讲“安居乐业”,就是说,作为民生,“安居”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今天,人们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成功,不再简单地着眼于GDP,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是否把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成为执政功德的新标尺。
2008年,中国政府向全社会做出了重如千金的民生承诺,“免费”这个字眼,一再踏进公共服务领域:
无论城乡,一律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
艾滋病、结核病,得到更多的免费治疗……
2009年,关于民生改革的新闻频频见诸媒体,中央预算更是对各项民生举措加大了投入力度。
——将解决26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以及80万棚户区居民住房的搬迁维修改造问题。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493.01亿元,增长311.11亿元。
——教育支出1980.62亿元,增加382.08亿元,增长23.9%。
——医疗卫生支出1180.56亿元,增加326.11亿元,增长38.2%。
——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930.49亿元,增加438.98亿元,增长17.6%。
——安排城乡低保补助资金540.8亿元,增长48.9%;
——安排就业资金420.2亿元,增加168.12亿元,增长66.7%。
姚景源:
现在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对民生的需求是在不断地增加,在迅速地增加,而且一定要看到,这种增加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要保持一个社会的稳定,保持一个社会的和谐,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民生的供给要跟得上或者说超过我们大家对民生的需求。
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不了民生这么庞大,这么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课题。
所有的民生内容都叫公共产品,政府非常重要的职能、职责就是要提供公共产品,所以民生问题,应当是政府的第一位的责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