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易碳家杂志了解到,推进上述项目的目的是开发并产业化成套PM2.5监测仪,并制定适用于PM2.5监测的相关指标和技术规范,形成国产PM2.5监测的全程序质控体系及系列化的标准分析方法和PM2.5监测体系。项目基于自主研制开发基于β射线法、振荡天平法以及光散射法的PM2.5连续自动监测仪/粒径谱仪,PM2.5切割器/采样器,实现对细粒子的连续采样及其质量浓度的实时准确监测,为我国开展PM2.5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据悉,此项目于2013年1月10日正式在北京启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作为技术支持方、先河环保作为项目带头人,包括监测总站、地方监测中心和研究所、武汉天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总计有16个单位参与。项目总经费8888万元,其中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4088万元。
杜新平表示,2012年10月,先河环保的产品已经推出,目前在河北的53个点位和宁夏的7个点位使用,并且已经开始量产。
进口设备“水土不服”
由于我国PM2.5监测仪器技术研发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监测准确性和稳定性尚无法保证。
记者了解到,正是由于监测标准的缺失,各地的“进口PM2.5监测仪器当前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这一市场的经营者中既有赛默飞世尔等外商独资企业,也有引进国外产品的中国企业如东江环保”。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表示。
在不同的场合,赛默飞世尔中国环境仪器商务总监周晓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大气科学分中心主任王跃思都给出了这样的数据,而据杜新平估算,这个数字可能达到85%。
“PM2.5的密集监测启动是一个特别快速的过程,各地购进设备都很快。2012年10月之前,基本都是以进口为主。”杜新平表示。
周晓斌亦表示,设备销售的爆发式增长是从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一直持续到第四季度。“据我们统计,全国范围内2012年安装的量大概是1000多台。”
“由于我国PM2.5监测仪器技术研发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监测准确性和稳定性尚无法保证。当前众多试点地区在采购时普遍选择了质量较好的进口产品。”盘雨宏分析。
然而进口设备的“水土不服”现象也颇让人担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2年5月下发的《PM2.5自动监测仪器技术指标与要求(试行)》确定了三种PM2.5的自动监测方法,分别是β射线方法仪器加装动态加热系统,β射线方法仪器加动态加热系统联用光散射法,微量振荡天平方法仪器加膜动态测量系统(FDMS)。
王跃思指出,在微量振荡天平法的FDMS使用中,南方潮湿地区或污染过于严重的城市的环境条件导致FDMS无法正常使用。“不少城市的细粒子浓度较高,过高的细粒子导致FDMS透水膜的微孔很快被细粒子堵塞,从而使其使用寿命降低到国外的一半,2~3个月可能就要更换一次。透水膜的成本大约在1000美元,这对不少监测站是不小的成本。”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