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一”胜过“更好”的市场规律:我以前讲过2个案例
以水的为例:
娃哈哈是第一种矿泉水,乐百氏是第一种纯净水,可口可乐是第一个碳酸饮料,鲜澄多是第一种果汁饮料,乌龙茶是第一种茶饮料,农夫山泉是第一种天然水,星巴克是最大的咖啡饮料,蒙牛是乳制品饮料的领导品牌,红牛是功能型饮料第一品牌。
如果你不能某个成为行业第一,也不要灰心,就创造一个类别成为第一。
以计算机为例:
IBM是第一家进入计算机领域的公司,而DEC则是第一个进入微型计算机领域的公司。戴尔以第一家采用电话销售的计算机公司,微软则是第一个进入软件领域的计算机公司,英特尔是第一进入微处理器的计算机公司,康柏是第一个做便携式个人电脑的计算机公司。
这些有些品牌都是成为第一名的受益者,如果你无法以“第一”的身份进入潜在消费者的心中,你们也不要灰心,那么就创造一个类别使自己成为第一。
问题的关键不是每一种“创造品类第一”都能成功,否则每个人都成功了。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有这么多创新的产品都失败了。创新就跟创业一样,十个出来九个都会失败。
“创造类别第一”并不是什么秘密,早就公布于天下,如果你觉得“创造类别第一”就能够成功的话,那么我告诉你,你成功的几率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创造类别第一”只是你成功的第一步。
为什么现在全球平均100件创意产品,大概只有3件才能在市场上运营,其余97件都会默默无闻?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企业创新的产品10个出来九个都会失败?
首先要明确一个观念:分化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比如,你住在一个人口只有100人的小村庄,那么你可能在村子里找到什么样的商店?那肯定是一家食品,衣服,汽油,油盐柴米什么都卖的“杂货店”。但是你搬到拥有100万人口的城市,你又会在此发现什么样的商店。这里有分工极细的专业商店,比方说,不单有鞋店,而且还分男鞋店,女鞋店,童鞋店和运动鞋店。
市场越大,商品专业性越高;市场越小,专业性越低,因此当整个世界朝全球经济的方向推进的时候,当中国面对全球化的阶段,企业就必须变得更专业化。
万科以前在深圳什么地产都做,商务地产,住宅地产,工业地产,什么都做,但是它面向全国市场的时候,它就只做住宅地产。
诺基亚以前在芬兰什么都做,电子,电器,五金,制造,医疗什么都做,但是它面向全球市场的时候,它就只做手机。这也是为什么诺基亚能打败摩托罗拉的原因。
可惜的是中国绝大多数公司国际化的过程走的都是多元化的道路,结果碰得头破血流。
有些公司产品的制造可能在中国大陆,有些设计会在台湾,后勤支援在印度与菲律宾,工程在俄罗斯,开发在美国。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50年前,一家杂货店可能存有4千件左右的物品。如今,平均每家超市存有超过4万件物品。杂货店中发生的情况也同样发生在药店、服装店、电器店、五金店、酒店和百货商店。所有商店的情况都是一样:更多物品,更多品类,更多选择。
分化是生命的真相,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每一种产品类别,从电脑,通讯,家电到有限电视,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分化。没有分化,你怎么去创造类别第一呢?没有分化,你怎么去寻找无竞争市场呢?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