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缔造联想神话

柳传志
柳传志,曾经联想神话的缔造者,2002年将两杆大旗分别交给了两员爱将——杨元庆和郭为,实现了联想的“无缝交接”。传奇的人生不仅激励了一代年轻人立志创业,而他本人更成为新时代企业家的代言人。
回首过去,柳传志的语气云淡风清。也许就是因为他经历过“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人生轨迹后,已达到“上善若水,水润万物而不争”的境界吧。娓娓的讲述,依然有当年的豪情余韵。
四十创业
人说四十而不惑,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却不愿再改变,再冒险,想寻求更安全的生活方式。柳传志却在不惑之后开始激情创业,因为“不惑”意味着什么都想明白了,柳传志在四十岁的时候终于想清楚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于是他义无反顾。
年轻的柳传志同样没能逃脱上山下乡的命运。谈起当年的感受,他说: “在文化革命期间,中国从来不好好搞建设,都是在人斗人。当时就觉得中国人非常的穷,而且不好好的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也没有办法让你能够得到发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个时候我感到很痛苦。”
1976年打倒“四人帮”,文化革命结束以后,柳传志希望能够好好的工作,努力在业务上取得成绩,同时也希望能到国外去,深造以后再回来工作。可是工作后柳传志并不满意,他发现中国的科学研究和实际运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当时柳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府地,那里有科学界顶尖的人才。可是他们的工作却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提起以前在科学院的工作,柳传志说: “我们当时也做计算机,可是做计算机和现在的概念不一样,最早曾经用在中国的原子弹、导弹等方面。后来研究计算机主要是为了体现中国的发展水平,用来和美国、苏联相对比。以这样的目的做计算机,对普及计算机有什么用处?没有把它以产品的形式进行批量生产并且销售出去,甚至有的机器做完了以后就弃置一旁,跟着再做第二台。我们这些技术人员写论文说明这个机器所达到的水平,写完论文以后就提职,涨很少的几元钱工资,大概就是这样。从打倒“四人帮”之后,我连续参加过三台机器的设计,也获得过三次奖,但是实际上对国家经济发展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帮助。”
后来周光召院长提出了关于科学院科技改革的做法:科学院里研究所分成两类,一类做基础性研究,主要是研究物理、数学等方面的内容;另一类做应用型研究,专门做计算机、自动化控制这些方面的内容。这样就能把应用型研究的成果推到市场上去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方案,但是也意味着要冒巨大的风险,因为要把研究成果变成产品就要办企业,而办企业就要离开研究所,以后的生活就不再有保障,所有的后果都要自己承担。以至当时几乎没有人敢做。当年四十岁的柳传志,作了一个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决定。他毅然跟其他十个人(在这十一个人里面有六个是工人,只有五个是技术人员)走出研究所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问起他当时这样做的原因,他笑笑说:“一方面希望能够体现和证明自身的价值,看看自己到底能做什么事,到底有多大本事;另一方面就是看到太多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我希望通过办企业,尝试‘高科技产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