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不仅是中国经济结构大转型的时代,也是私人财富格局急剧变动的时代。2015年中国的家庭财富总值将达3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高的国家,而通货膨胀、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理财服务、经济周期等词语也将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财富管理”这一在欧美福利国家似乎专属于高净资产人群的名词,将可能成为未来十年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主题词。
通过对多家中资银行及其理财师的调研,我们认为,中国巨大的私人理财市场中,中端群体将是本土金融机构未来的制高点和利润发动机。在私人银行领域,外资银行由于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陷入客户信任危机,中资银行因经验欠缺稍显稚嫩,从而导致这一领域服务端与需求端脱节,在未来几年内或将处于滞涨阶段,高端财富管理领域成为难以企及的金矿。相比之下,未来十年中等收入群体对金融机构提供的全方位理财服务需求将空前旺盛,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中端理财市场。中资银行如何依托自身的客户优势,利用外资在私人银行领域的暂时停滞以及在中端市场的缺位之机,奠定自己在理财服务市场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欧美传统私人银行始终将目标瞄准高净资产人群,核心在于“二八”原则下这些客户为其带来的丰厚回报。而私人银行高达35%的年均利润率,是建基于较高频度的“一对一”专业服务基础上的。很显然,如果中资银行沿用这种模式服务于数量庞大的中端客户群,则服务收益可能都难以覆盖人力成本的投入,更遑论盈利了。因此,如何创新服务模式,分羹中端财富管理市场,是摆在中资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5年,中国的家庭财富总值将由现有水平增长111%至35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高的国家。
这是瑞信私人银行日前发表的首份《全球财富报告》中的预测。在这份报告中,瑞信以2010年年中的数据为基础,认为中国已是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家庭财富总值达16.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54.6万亿美元及日本的21万亿美元,较欧洲最富裕的国家法国(12.1万亿美元)高出35%,几乎等于印度的5倍。
这对中外资财富管理部门来说无疑是福音。同样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10月27日,“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等目标。
随着中国家庭财富的不断膨胀以及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扩大,未来十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价值点在中端市场。
中端:
未来制高点与利润发动机
2011年,中国的私人财富将接近60万亿元,较2007年的36.1万亿元增长66.2%,年化增长率超过13%,高于同期GDP增幅。未来十年,作为中国社会的中坚,中等收入群体面临通货膨胀及养老等一系列压力,对金融机构提供的全方位理财服务需求空前旺盛。因此,与欧美等国银行理财业务利润来源主要集中于私人银行业务不同,国内理财业务的利润爆发点将集中在中端客户。
中端理财将成主流
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已超过50万亿元,而到2011年将接近60万亿元,较2007年的36.1万亿元增长66.2%,年化增长率超过13%,高于同期中国的GDP增幅(图1)。
即使是在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中,全球私人财富急剧缩水的大环境,也未能阻止中国私人财富的增长步伐。美林全球财富管理(Merrill Lynch Global Wealth Management)与凯捷顾问公司(Capgemini)联合发布的《2010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全球超富裕人士(持有金融资产逾3000万美元,其中不包括主要居所、收藏品、消费性产品与耐用品)的财富在2008年遭遇24%的巨额损失,而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同比2007年末增加约5%,达38万亿元。其中,资本市场产品市值萎缩了50%左右;投资性房地产市场销量增速放缓,但总体市场容量仍在不断扩大,加之房地产价格变化幅度不大,总体净值仍增加了13%左右;现金和存款是增长最快的资产种类,同比2007年增加了25%。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