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发债融资,右手投资理财,中国企业界资金炒作之风正盛。
公开资料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至9月初,逾7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投资理财产品公告,合计金额超过200亿元。
而根据Wind汇总数据,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上半年合计赚得净利9969.12亿元,其中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
但繁荣背后暗藏“虚火”——两市有107份关于“委托贷款”公告,涉及52家上市公司,累计贷款额度超过160亿元,同比增长近38%!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投资资金或许并非来自自有资金。
北部一家上市公司人士对记者称,不少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所得资金,都会放入公司“资产池”,统一调配使用,理财产品投资资金无法辨明来源。
在当前宏观货币政策收紧,资金面紧张的背景下,企业投资掘金的趋向昭然若揭。
9月6日,丰华股份(600615.SH)公告称,公司通过建设银行深圳分行给沈阳陶瓷大世界集团有限公司1.8 亿元委托贷款,期限六个月,年化收益率达12%。
8月23日,时代出版(600551.SH)与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签署委托贷款总协议,公司将自有资金6000万元委托该行贷款,委托贷款期1年,贷款年利率为24.5%!
“一定程度而言,部分上市公司不仅异化为‘银行’,更是放起了‘高利贷’。”某股份行深圳分行副行长直言,上市公司根本不具备风控能力,从事委托贷款风险很大,即便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亦有亏损可能,企业不能盲目火中取栗。
9月9日,香溢融通(600830.SH)发布公告,决定将已于今年6月7日到期的、由公司控股子公司香溢金联和香溢担保,向浙江大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放贷的5000万元贷款展期三个月,至2011年9月7日。“三个月后,如果大宋集团不能还款,公司将提出诉讼。” 香溢融通证券事务人士说。
多名银行和信托公司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应积极行动,对委托贷款市场进行规范,遏制利率无限制上涨,减少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对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比例也应作出一定限制,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维护投资者利益。
“应对长远的产业空心化风险保持警惕,盲目投资之风不可长。”一名信托公司高管说。
左右手“倒卖”游戏
监管当局“逆周期”监管政策造就了今年以来资金市场紧张的局面,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企,备受上市公司的欢迎。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超过5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总投入金额超过200亿元。6月中旬,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加强银行理财监管后,7月份至今,又有20多家公司公布了理财产品投资信息或计划。
在数十家公司中,特变电工(600089.SH)引人注目,其投入理财产品的资金量高达10亿元!
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该公司在6月份先后进行了6次理财产品投资,购买了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发行的产品,金额达到12亿元。截至2011 年6 月30 日,公司8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已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收益270万元,兴业银行及浦发银行4 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在8月或9月份到期。
5月24日,特变电工召开董事会通过决议,授权经营班子根据资金使用计划及存量资金情况,购买银行发行的各种收益固定、安全性有保障、期限较短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期限为3 天至6 个月,购买理财产品使用存量资金金额不超过10 亿元。
“阶段性资金沉淀较多,这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冲上涨的成本。”该公司相关人士说。
不过,这只是公司一方之词。记者注意到,特变电工在3、4、5月份密集进行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募资,筹集到大量资金。
3月22 日,特变电工发行了2011 年第一期无担保短期融资券,发行金额4亿元,期限365 天,收益率4.58%。4 月29日,该公司又发行了2011 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发行总额为10 亿元,期限五年,票面利率为5.71%。紧接着5 月27 日,其又发行了第二期中期票据,发行总额9 亿元,期限三年票面利率为5.29%。三次融资,特变电工“圈到”23亿元。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