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6年,注定是属于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
在这一年,风电装机容量、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速惊人,新的生物质能技术不断涌现。在这一年,带有“可再生能源”字眼的新闻铺天盖地而来,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让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有了法律支撑。在这一年,可再生能源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审批过的工程迅速上马,待批的工程跃跃欲试,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导航下,无锡尚德上演了太阳能风暴,生物质能凸显新能源优势,国内外厂商争先恐后地涌向中国风电市场,地热能、生物柴油、可燃冰成为替代传统能源的急先锋。
当可再生能源新政元年就这样走过,2007年到来时,可再生能源留给我们更多的期待。但是《可再生能源法》不是筋斗云,一部法规的颁布实施,并不能让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一日千里,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还不成熟,我们的市场规则还不完善,我们的政策还不到位。
面对如此问题,2007年1月13日,由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来自全球各地的政府官员、企业代表、金融巨头、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就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政策与资金瓶颈问题展开了讨论。
新能源投资基金有望年内出炉
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颁布实施,为多种投资主体进入新能源领域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新能源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以下简称“新能源商会”)会新近发布的《2006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指出,2005年,我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折合总计为1.66亿吨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一次能源总量的7.5%。其中,水电为1.38亿吨标准煤,太阳能、风能、现代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等提供了2800万吨标准煤。按我国中长期能源规划,我国将大幅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预计到2050年将提升到30%至40%。
但是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仍处于因技术障碍而导致的成本高、市场小的局面。以太阳能发电为例,其成本约为30~50美分/kW,是燃煤发电成本的5至10倍。
所以,从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产业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一些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较高,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拓展新能源企业融资渠道,实现融资和扩张手段的多元化,是广大新能从业者的共同期盼。
为此,新能源商会呼吁,倡议建立“中国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