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市场,对投资者、对企业,乃至对整个金融业而言,是否存在陷阱?又究竟存在怎样的陷阱?
酝酿了十年,也争议了十年。2009年7月1日,创业板市场规则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创业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发布。十年蹒跚,让太多的企业望眼欲穿,如今“准生证”来临,业内自然是一片叫好之声。
然而,欢欣鼓舞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焦虑与担忧:相较于当前的主板和中小板,这是一个相对高风险的市场。如同青春期的孩子,创业板上市公司可塑性强,却也容易走上“歧途”:经营层面不确定因素多,风险识别难度大。
这样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市场,对投资者、企业乃至整个金融业而言,究竟存在怎样的风险?
投资者:警惕为虚假繁荣买单
作为上市公司的主打概念——高科技、新技术,在面对市场时,企业的不确定性能带来巨大的机遇,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首先是股价风险。在中国股市,优秀的公司与优秀的股价一直是两码事。以创业板的“二哥”中小企业板为例,有的公司上市当天可以立涨300%,随后就像断了绳的蹦极跳一落千丈。与之相比,创业板公司的盘子更小且高度依赖技术——盘子小意味着股价容易被操纵,依赖技术意味着炒作不缺题材,二者一结合便给“忽悠”留出了巨大空间。
创业板公司的一般特征是:规模比较小,发行的股数少,且公司经营不稳定。而股本较小的企业,往往价格波动较大,对经营状况的敏感度极高,股价容易大幅波动。主板企业炒概念多少需要点财务指标支撑,创业板却有可能纯粹依靠概念定价,最终沦为“概念板”。
其次是道德风险。按照创业板的进入标准,既然创业者创立企业三年就挣得了亿万身家,那么一旦他判断企业已经被市场高估,与其艰苦奋斗还不如早点拿钱回家划算,他就会产生强大的套现欲。禁售制度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创业者只需把“泡沫”维持到成功套现之后,一切便显得悄无声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