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06年,深圳有经营活动的创投机构仅剩27家。
据深圳港产学研创投董事长厉伟回忆,此间被破产清算且较为知名的创投机构还有大鹏证券创投和湘财证券创投公司。
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命运突变如出一辙,很多瞄准创业板而努力的公司最后也无疾而终,曾经有机会在主板和纳斯达克上市,却因一心想上创业板而最后命断于此的企业不在少数。
首批预选企业沉浮
2000年,深圳市政府推荐了23家预选企业上创业板。在随后的变迁中,这些企业的命运究竟发生哪些变化?
很多PE按图索骥对这些“上榜”公司进行投资,不仅投资价格互相攀比,投资方还要挤破脑袋找关系才能投得进去。最终,除了太太药业等五六家公司没有机构投资外,接近80%的预选企业都有机构投资在内。由于看似符合上市条件,企业的成长本质被投资者忽略,加之当时的发行制度约束,很多PE都采用老股转让的方式进行投资,结果,创业板的无限期推迟使很多PE都深陷其中,只有企业的创始人股东套现了。
2006年深交所对这23家企业进行了跟踪调研,从调研的结果并结合最近两年的情况看,其中只有不到50%的企业保持了相对的成长性,包括已在国内上市的同洲电子、科陆电子、金证科技等6家企业;12家仍在经营,其中7家业绩平平;而万德莱已于2004年破产,浔宝网络、经天科技、奥维讯、桑夏民生科技也早已不见了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