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来问创业板的特别多,尤其是监管力度和风险方面的问题。毕竟创业板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掌控风险的度还有待市场考证;况且第一批上创业板的企业不会很多,后面排队的企业什么时候能上市也是个未知数;再加上周边国家的创业板成功比例屈指可数,所以很多企业家心里还存有顾虑。”蓝天向《浙商》记者道出了企业的隐忧,“有些企业家担心投机者恶炒,到时企业就要在‘天堂和地狱间蹦极了’。”
在有着十几年券商工作经历的资深投行专家陆成渊看来,企业对创业板的犹豫主要还是在创业板的退市机制上。陆成渊认为,现在能上创业板的企业一般都是优质企业。这类企业的上市目的不仅仅在于融资,也是为了解决企业一部分原始股东和发起人股东财富增值和退出的要求,这是他们在创业板上市的主要目的。然而恰恰在这个方面,交易所对于创业板制度的规定是很严厉的,例如其锁定期就要比主板长,基本要三年或三年以上。再者处于成长期的创业型企业,盈利模式、市场开拓都处于初级阶段,经营稳定性整体上低于主板上市公司,一些上市公司经营可能会大起大落甚至经营失败。
“也许三年后等到发起人股份可以转让、流通时,却发现企业不行了,或者股价跌了很多,这个时候套现就显得毫无意义了;甚至可能过了几年或者用不了几年,企业就到了退市的边缘或被摘牌。上市公司如果被强制退市,其股票的流动性和价值都将急剧降低甚至归零。”对于到创业板上市的风险,陆成渊直言不讳。
创业板、中小板各有定位
“我们一直是按照中小板的要求排队上市的,没想到一波三折的创业板来得那么快,创业板的开启打乱了我们原先的步伐。”一家公司的老总吴建(化名)坦言他们目前所处的状态是“吃着碗里的中小板,看着锅里的创业板。”
吴建的公司主要从事机械设备制造等业务,但是一直致力于新技术的研发,这样的企业同时符合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要求。然而创业板的开启让吴建的心“乱”了——一方面,关于创业板的未来以及创业板的经营风险、退市风险等问题让吴建们“不放心”,但另一方面,像纳斯达克这样的创业板的魅力却又足以让吴建垂涎。到底是上创业板还是中小板?这样的抉择确实让吴建“伤透脑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