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创新工场热度未减。
9月8日,李开复为其诞生周年的工场、“工友”及10个新项目庆生。
一年来,李开复及创新工场如何走过,遇到哪些质疑,收获哪些新识?这些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评判的对象。
不畏惧质疑
近期有媒体引用用户的话说,“所谓的‘豌豆荚’就是山寨版的91助手,创新二字从何说起?”
此前,还有人质疑创新工场是一个空壳,一没资金,二没团队,三没项目。
“7个人,4个月能制作出这样一款产品,已经非常不错,这个团队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李开复护犊之情溢于言表。
他解释说,成立快一年的时间,创新工场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打造一个100名工程师的优秀团队;二是投资了9家公司。这9家公司和100名工程师已开始打造有趣的产品,一些产品今年就会问世,7个围绕移动互联网和2个涉足电子商务项目。
互联网资深人士洪波在8月12日参观了创新工场后用“充满魔力”为李开复打气。
李开复在微博透露:今天洪波来访创新工场,他的观察:“拥挤不堪,但似乎有种魔力。工友们乐于呆在这里,或许这就是白手起家的那种感觉吧……我的朋友每天像打了激素一样。”
鼎合资本CEO、风险投资领域资深专家唐浩夫早在去年创新工场成立之初即指出,“创意必须在100多个人里产生,短时间内是否能拿出好的创意?好的创意一般来自积累和灵感,还要靠资源,不是一蹴而就的。”
“按照这种模式操作,估计创新工场的项目将以商业模式创新居多,偏服务性,基于技术的新产品将比较少,这不是把人圈到一起就行的。”
“谷歌在中国输给了百度,李开复只是一个打工的职业经理人,很多媒体还追着让他讲述创业经验,李开复根本就不具备创业者的气质。”慧聪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去年年底在高交会中国创业家论坛发表演讲时一如既往地直率。
在公司架构方面,唐浩夫担心的是,可能最大的问题不会来源于利润如何分配,而是当创业项目出现困难时,该由谁来决策是继续做还是放弃?“如果创新工场平台觉得这个项目不值得再投资,而项目团队坚持要继续,怎么办?”
他坦言,事实上,很多项目就是由偏执的人来做,要坚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分众传媒就没有今天了,曾经投了一千多万下去还没开始盈利。
“中国式创新需要一套有组织的方法。”今年7月,李开复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对话时表示,硅谷那里能够水到渠成的东西在中国却无法实现,“目前,中国的创业环境并不容易,但我感到在这里,自己能够让一切更加不同。”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